火龙穿心 发表于 2007-10-7 22:22:38

转帖

荆沙心意渊源考

                                 http://www.xinyiunion.com/xinyi/leadbbs/images/bf/FACE15.GIF李昌

荆沙心意**拳动作刚猛大方,腾挪跳跃,震脚发声,套路较多,在心意**拳众流派中特点鲜明,使广大的心意拳练家耳目一新,也使不少的人大跌眼镜,不敢遽认同门。那么,荆沙心意拳使怎么由来的呢,又是怎样形成、发展的呢?本文就其渊源流传做一下整理考究。

据荆州心意拳的重要传人徐仁安、徐仁全两位老师的资料,在清朝末年,从河南先后流落到荆沙两个教门武师,一个姓马,一个姓徐,初时不知其名,马(建章)在清兵营中任武术教官,徐(四喜)先在军营中任教,后在民间设场教拳为业。徐有意在荆沙落脚,便找当地较有名声,正在设场教拳的武师王遂达,要与之试手。王见来人年过半百,身材消瘦,貌不惊人,自己则三十出头,血气方刚,不愿与之较量。徐故意以言语激怒之,王不胜气愤,遂与之交手,结果被连丢三个跟头。王心悦诚服,当即遣散学生,跪拜在地,愿从学艺,徐亦笑说:“咱也爱你这娃子披挂(指身材)好,有心教你。”此后,徐专意找上门与当地不少老拳师比武,均无不克捷(当地称为破场子),其名声之大,确为一时之冠。马、徐是同门师兄弟,二人常在一起研习武艺,不少徒弟是二人共同所教。

徐仁安先生自幼随其父亲徐学海(1914--1993)习练心意**拳,徐学海师承杨家兴,杨家兴是马建章的么徒弟,早年在荆州西门外龙山寺随马练武八年,后又受到徐四喜的精心教诲,为徐之得意弟子之一。过去习武,师道尊严,戒律甚多,那时学心意拳,老师教一手便学一手,教一套就学一套,不许贪多,除拳艺外,也不敢动问老师家里其他事情,直到1963年杨家兴去世(时年九十岁)那年,徐学海才得知河南来的两位师傅徐名徐四喜,又名徐海泉,马名马建章。

那么马建章徐四喜原籍是哪里,师承何人呢?则不得而知。根据荆州蒋天德先生(徐仁安的师叔)早显畸理的师承表来看,荆州地区流传的心意门属于河南马学礼派,马、徐为马三元的隔代弟子,清末来到荆沙,开创了荆沙心意门。这里的资料对于早期的传承还是十分模糊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再说邓州马雷石先生在走访了南阳各地山水角落,拜访了数十位老拳师,系统地整理出了心意**拳在南阳地区的流传与承传关系,也曾听一些老拳师提到过马建章、徐四喜二人,原来马、徐二人同为周德文的弟子,唐万仪的再传弟子。

唐万仪原籍河南开封朱仙镇,自幼随父“八大枪手”之一的唐大用枪师习练家传枪法。清朝中期随父迁居邓州,并在邓州穰东镇清真寺跟随李祯、刘万仪两位心意**拳大师习艺,唐万仪枪法入神,并尽得李祯、刘万仪心意衣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唐氏心意**拳。唐万仪家传枪法马步架,因为古代战场上人骑于马背之上,两脚踏蹬,发不得力,故须以腰为主宰,腰部发力,称之为大架,唐万仪把枪法改之为力从足发,前脚踩、后脚蹬,以足催身,以身催臂,臂催手,手催枪,身枪一体,势猛力雄而灵活多变,称之为小架,又称猴架。故唐万仪一脉的心意**拳法中有李祯的拳法,又有洛阳刘万仪的拳法,最为精妙的是拳法中融入了其家传枪法的元神“圈枪为母”,故一出手必含扎枪底蕴,拧裹钻翻,出手螺旋。

唐万仪先生艺成以后以教徒保镖为生,传人甚多,著名者有南阳石桥镇周德文、王子范、王伸,邓州马风贵、海玉水、答作栋等,镇平县姬老实,内乡县姬战标、姬战勇等,以及其子号称“一杆枪名扬九州”的唐九洲。马建章、徐四喜即为南阳周德文的弟子,周德文的著名弟子还有南阳石桥孙春元,孙春元传南阳丁长汉、刘洪军、买全义等。

无巧不成书,得知徐四喜的故事还有一段机缘。马雷石先生在深研水氏家传心意拳时,因见邓州穰东镇清真寺老寺的石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后八月二十一曰)碑文《重修清真寺记》中写道:“震(注:人名,典震)在赊镇开设马聚盛字号,黄池坡赊镇两处钱……”黄池坡地处南阳市高庙乡,为了了解黄池坡与心意拳有无关系,马先生就去黄池坡去走访。在黄池坡,很多乡老(回民老人)对心意拳有所了解,有练过的,也有没练过的,但对于一些心意拳的名词、术语、典故等耳熟能详,可见在这里心意拳曾经盛传过。又经人介绍,找到了马明庆老人,老人当年89岁,自幼练习心意**拳,对于历史也较为熟知。马明庆老人介绍说,他们的拳为水家的拳,为南阳水应龙所传,并有一段“徐四喜引拳,水应龙教拳”的传说。马雷石先生听到后颇为高兴,喜的是又见到一支水家拳的传人,不虚此行,因为水氏心意拳的流传不广,在外面的传人很少。

“徐四喜引拳,水应龙教拳”的故事说的是:当年黄池坡的大户“翰林马”马家请拳师徐四喜在家里教拳,有一次,马家请郎中水应龙先生来家中诊病,有人知道水应龙善拳术,于是撺掇二人比武,结果水应龙技高一筹,击败了徐四喜。徐四喜被击败无颜留住,执意要走,徐走后,马家人不依,非要留住水应龙接着教,水应龙推辞不过,于是在黄池坡教出了一批弟子。徐四喜走后便杳无音讯,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在黄池坡的拳术里面,既有大架风格的心意拳,也有小架风格的心意拳,小架即为徐四喜所传,属于唐氏心意拳,大架即为水应龙所传。

在荆州一带的流传故事中,曾说道徐四喜当年闯荆州而来,路遇一猴拳(应是对猴架的误传)拳师,与之较,败北,于是又回师处再学三年,终于大成。这里有一点,即徐四喜曾与人比武败北,这和马明庆的说法是相照应的。

2001年春,马雷石先生突然接到湖北沙市徐仁安先生的电话,说是心意拳同道,是河南心意拳的分支,为清末河南人马建章、徐四喜所传。马雷石一听之下甚觉巧合,说:“我们这儿也有马建章、徐四喜,马建章是新野县沙堰堰子人,徐四喜是南阳黄石碑(黄池坡当地亦称黄石碑)人,唐氏心意拳的传人。”徐仁安听后也十分高兴,说:“终于找到根了。”马雷石问徐仁安口诀,徐仁安说:“眼似铜铃身似碑,脚如钉耙手如锥,头颅起枕骨……”这正是南阳地区老拳师所口口的相传一些口诀。后来徐仁安和马雷石生又有过数次电话的联系,徐仁安邀马雷石到荆州去。

马雷石先生和沙市清真寺河南寺的马鸿耀阿訇联系,随后马雷石和其弟子张镛一同到达沙市。马鸿耀先生是南阳市镇平县郭庄回族乡马庄村人,时任沙市市清真寺河南寺阿訇。马雷石和张镛先到达清真寺,从寺内的一些乡老口中了解到:清真寺周围回民,大都是旧社会从南阳一带移民过来的,在沙市从事生意,当时河南来的人都到当地清真寺做礼拜,但是与当地人常发生摩擦,于是河南人便自己捐资建了清真寺,从而有了河南寺和湖北寺的区分。当时由南阳来到沙市的人中有不少的人都会心意拳,问起马建章和徐四喜,他们竟然都知道此二人,并知他们善武术。有位老人名叫马玉林的也是新野县沙堰堰子人,和马建章是同村,对马建章知之甚详,说马建章在荆州约教有一百多的弟子,还说出了马建章孙子名为马长龄、马三成、马宽成,重孙名为马桐林。马玉林老人当年86岁,13岁时背扛300斤的牛皮徒步从南阳来到沙市谋生。马玉林幼时从其父马全喜(马全喜师从徐天慈,徐天慈师从周德文)练习过心意拳,会四把拳、大枪等,当时兴之所至,马老先生还即兴打了趟四把锤及一些单把。马玉林尚知马建章晚年居于赵家庙。

在面见徐仁安先生之前,马雷石对其弟子张镛说:“在他们的拳里面一定会有八身(束身、长身、定身、拧身、硪身、回身、蹿箭身、跳跃身)、呯嗙掩手(多是左右两手承接相抵)、搂门起纵翟烩些动作。”果然在荆州的心意拳的套路里都含有这些东西,张镛惊曰神奇。在荆州心意拳里面还有“百花将”等套路,这些都是马兴以后所传,由马兴的弟子刘万仪将之带到了南阳,在唐氏心意和水氏心意里面都有传承。可见,荆州流传的心意拳正是唐氏一脉心意拳无疑。只不过都组成了套路,动作较大,起伏跳跃较多,可能这些都是徐四喜的风格或发展。

赵家庙之行更出于偶然。马雷石和徐仁安、徐仁全、周文虎、李和强等人在公园里交流拳术时,巧遇一老者在旁边流连观摩,并前来搭讪,原来此人原籍即是河南南阳,听到他们说话南阳口音是以上前问询。此老者年轻时买羊,曾去过赵家庙,并知道马建章晚年居于赵家庙,民国年间逝于彼,并在那里有传人。在老人的指点下,马雷石决定去赵家庙一探究竟。赵家庙属于荆门,从荆州至荆门的中途,在团林铺下车,往西走约20里山路。不过很遗憾,时隔多年,随着那里传人的相继谢世,现在已经没有人练拳了。

荆沙的心意**拳,马建章、徐四喜为第一代,马建章传荆州薛子洞(满族)、杨家兴、袁甫庆、金海延等,薛子洞传纪晋山(上海),徐四喜传王元松、王遂达、李天华、萧成银、哈成章、吴大福、李传洪等。王遂达传田满有、王沦昌等,杨家兴传徐学海、蒋天德、郭元喜、敖成德、徐家松、何道兴等,李天华传朱忠美、龚旭成等,萧成银传萧配山(《武魂》1994.10上曾刊有北京杜行的《家传心意拳的萧佩珊》,从所介绍情况看,与此萧配山疑为一人)。徐学海传徐仁安、徐仁全、周文虎、李和强、朱友新、桂质颜、张方名、黄飞剑、彭超等,蒋天德传蒋开鑫、黄华、徐慈民、孙正文、鲁万华、王少德、刘战汉、吴得华、郭光武等。徐仁安等为荆沙心意第四代,徐仁安近年来曾收徒有余克军、卢鸿、任时勇等,荆沙心意拳后继有人。2003年9月荆州心意拳研究会成立,徐仁安任会长。

荆州心意**拳没有留下拳谱,全凭拳家一代代记忆,口传身授,直到近年来荆沙心意传人才相继把练法翟畸理出来形诸文字。荆州心意拳称十二真形,十二形即龙、虎、狮、熊、马、猴、猫、蛇、鹰、鹞、鸡、燕,比一般所说的十大形多了狮、猫两形。荆州心意拳把套路称为架子(河南山东等地也称套路为架子),架子有十多套,常见的有六套,按难易程序可分:一、十窜(又名四窜,初打四趟,后打十趟之意故名);二、四把(又名四把锤);三、铁龙炮;四、鹞子穿林;五、狮子起纵;六、龙形四把。此外,还有对练架子及器械。练功时,无论拳路或散手,荆沙心意拳都要开声的,口发“噫噫”之声,“龙形四把”开大声为“噫呀”。“十窜”为虎形,重在打窜劲,拳式勇猛,气势雄厚,计有膀锤、盖把、栽锤、双连把(双推手)、虎翻、虎坐等十七八个动作,此拳分跳步和正步两种练法。 荆沙的四把锤也称“虎形四把”,“四把”即鸡腿、鹰捉、熊膀及虎扑,成四象之势,有步步似鸡行,把把似鹰捉,甩臂挑领用熊膀,虎扑单、双掌之说。四把的重点是鹰、熊两形,多打踩劲,计有熊膀、鹰爪、担(或挡)手、飞鹰啄、双推手等十几个动作。这里看来,荆沙心意和河南心意在四把上还是一脉相承的,血脉痕迹明显。“铁龙炮”多带跳步,计有膀锤、猫儿洗脸、猿猴献果、斩手等,也有十几个动作。“鹞子穿林”、“狮子起纵”,路线打四方,六套之中“狮子起纵”动作最多,计有狮踏把、狮打滚、火焰钻心(火龙穿心)、飞鹰啄、飞掌锤、燕儿取水、猫儿捕鼠、猿猴献果等二、三十个动作。在南阳地区流传的唐氏心意拳中,也有把四把锤中的“头拳”称之为“火焰钻心”或“红燕穿心”,这里和荆沙心意中的叫法是相呼应的。“龙形四把”多带悬劲,来去四趟,各趟有异,难度最大,要有前几套架子的功底方可。在唐氏心意拳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悬脚”,很多动作常是一脚脚尖点地,竖立于另一脚侧的,虚则灵,灵则利于变化,这里和荆沙心意所讲的悬劲颇有渊源。由此可见,荆沙心意是发展了的心意,把很多的动作固定成了套路,增强了趣味性和表演性,也利于记忆,但拳理上都是一致的,技术要求是类同的。

虎形四把:

1.起势抱元          2.剁捶         3.黄鱼扑翅(黄鹰扑翅)          4.燕子抄水         5.根节巴掌         6.飞鹰啄         7.双连把            8.鹰捉把         9.熊膀          10.踏把         11.马奔            12.野马跳涧         13.虎抱头      14.巡龙出洞            15.剁捶            16.虎翻身         17.虎坐 (吞把)       18.收式

龙形四把:

1.青龙探爪右式            2.青龙张口右式         3.青龙探爪左式         4.青龙张口左式             5.抱捶             6.猿猴献果         7.青龙翻身          8.标把          9.过劲巴掌         10.青龙探爪         11.侧脚鸡步腿左式         12.熊膀            13.青龙探爪         14.侧脚鸡步腿右式         15.熊膀左右          16.燕子抄水         17.过劲巴掌         18.猿猴献果         19.标把         20.过劲巴掌         21.青龙探爪          22.鸡步蹬腿            23.剁捶             24.吞把            25.收式

(注:荆沙心意方面资料来自于徐仁安、徐仁全两位老师的手稿。)

火龙穿心 发表于 2007-10-7 22:29:10

re:使广大的心意拳练家耳目一新,也使不少的人...

使广大的心意拳练家耳目一新,也使不少的人大跌眼镜,      咱们也不敢遽认同门。

火龙穿心 发表于 2007-10-8 01:56:39

re:唉. 实在是水平太低了越看越糊...

唉.实在是水平太低了越看越糊涂.越看越混淆不清.硬就是看不懂啊.   不敢遽认同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