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心意门|xinyimen|xinyiliuhequ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人体研究基本知识——人体的结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马踏飞燕 发表于 2004-10-18 09:0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体研究基本知识——人体的结构


人体的运动系统:
  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具有运动、支持、保护功能。
(一)骨骼的组成及功能;
1、骨的名称、数目
  人体共有206块骨,分为头骨(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头骨有脑颅骨和面颅骨,前者形成颅腔(支持、保护脑),后者形成面部支架;躯干骨有脊柱骨(分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肋骨  
、胸骨;四肢骨包括上肢和下肢骨。
2、骨的分类
(1)长骨,形似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有空腔容纳骨髓称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成年后骨化遗留一线,称骺线。
(2)短骨,形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稍灵
活的部位,如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形成微动关节。
(3)扁骨,形似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3、骨的构造
  骨以骨质为基础,表面复以骨膜,内部充以骨髓,分布于骨的血管、神经,先进入骨膜,然后穿入骨质再进入骨髓。4、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骨不仅坚硬且具一定弹性。这些物理特性是由它的化学成分所决定的。骨组织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由骨细胞分泌产生,约占骨重的1/3,其中绝大部分(95%)是胶原纤维,其余基质,即中性或弱酸性的糖胺多糖组成的凝胶。无机质主要是钙盐,约占骨重的2/3,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结晶。有
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幼儿骨的有机质
较多,柔韧性和弹性大,易变形,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断,常发生柳枝样骨折。老年人有机质渐减,胶原纤维老化,无机盐增多,因而骨质变脆,稍受暴力则易发生骨折。
  
5、骨的生长
  骨生长包括骨的增长和增粗两个过程,两者同时进行。
  骨的增长与骺软骨关系密切。少儿时期,骺软骨不断增生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12-18岁期间,骺软骨生长速度很快,四肢骨尤为明显。18岁以后,骺软骨生长减弱,最后骺软骨全部骨化,骨干和骨骺愈合成一条骺线,骨的长度不再增加,身高也不再增长。
??在骨增长的同时,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不断造骨,使骨的横径不断增粗。与此同时,髓腔表面的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既成的骨质,使骨髓腔扩大。
?(二)骨连结
??骨和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骨连结起来,称骨 连结。
1、骨连接的分类
骨连接一般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关节)两大类。
(1)直结连结
直接连结是两骨之间以少量结缔组织直接相连,相连结
  
的骨之间无腔隙,不能活动或仅有微小的活动性。
(2)间结连结-关节
  关节由相邻的两骨借助关节囊相连结,连结处有腔隙,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2、全身常见的骨连结
(1)颅骨的连结  

(2)全身骨骼
(3)上肢骨连结   
(4)下肢骨连结  
  
(三)骨骼肌

  运动系统的肌肉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
1、肌的形态
  
  肌的形态多种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可引起肢体产生较大幅度的运动,但由于其横截面肌束的数目相对较少,故收缩力也较小;短肌较短小,主要分布与躯干深层,收缩时产生的运动幅度虽不大,但能持久,并可完成精细运动。阔肌又称为扁肌,主要分布于胸腹壁,除运动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轮匝肌则围绕于眼、口等开口部位,由环行肌纤维组成,收缩时可使孔、裂闭合。  
2、构造
  肌肉可分为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肌腹是肌的主体,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肌腱呈索条或扁带状,由胶原纤维构成,无收缩能力,附着于骨。阔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其肌腱叫做腱膜。肌腹的表面包以结缔组织外膜,向两端则与肌腱组织融合在一起。
因此,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3、全身主要骨骼肌
人体有600多块骨骼肌组成,约占体重的40%,骨骼肌由头颈肌、躯干肌(胸肌、背肌、腹肌、膈肌)及四肢肌(上肢肌和下肢肌)组成。
  
(四)自我保健

  营养是骨、骨骼肌生长及强健之基础。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钙、磷等矿物质食物,可促进骨的生长和加强肌肉力量及韧性。
  
 体育锻炼可促进骨和骨骼肌的发育。使骨增强坚固性、抗力性、灵活性;使肌肉粗壮,收缩有力。因此应有针对性地选用力量性、技巧性等方面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
  保持良好的坐立行姿势,能预防脊柱弯曲,促进人体各部骨和肌肉的健康发育。
  自我卫生监督,一是注意体育锻炼卫生;二是注意劳动卫生;三是注意预防运动外伤,如骨折、脱臼、扭伤等;四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关节疼痛、肿物等。

  
 人体的消化系统

  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供给新陈代谢的需要,才能维持生命活动。消化系统的功能就是消化食物,吸取营养物质,排出糟粕。所以消化作用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其中水、无机盐、维生素一般由消化管壁直接吸收。   
而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在消化管内分解为结构较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由消化管壁吸收。在消化管内将事物分解为可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称为消化。经过消化管的食物成分通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所组成。消化管的运动起着接受食物,将食物磨碎、搅拌,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向肛门方向推送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物理性(机械性)消化。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肠腺等,分泌各种消化液,其中主要喊有各种消化酶,将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等水解成为可吸收的物质,这种作用称为化学性消化。  
  
 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消化系统的功能状况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消化机能健全,就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因此,应该注意消化器官的卫生表件,增强消化机能,以增进人体健康。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饭后刷牙漱口,及时诊治龋病、牙周病。如果牙齿不好或吃饭不细嚼慢咽,食物不能在口腔中嚼烂,没有与唾液充分混合,就会增加胃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容易引起胃病的发生。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消化器官的活动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是有规律的,所以进食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以免破坏消化器官的活动规律。饭前饭后不大量饮水和剧烈运动,进食时细嚼慢咽,不挑食或偏食,不多吃零食,少食油炸、油煎和过冷、过热、过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食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多食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霉变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喝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时不看书报,蹲位时间不宜过长;养成睡前清洗肛周的卫生习惯;多食蔬菜、水果、粗粮以预防便秘、痔疮;痔疮者平时避免久坐、久站、情绪激动,并可练习"提肛"("缩肛"),即紧缩上提肛门括约肌,每日数次,每次10~20次;肛裂或肛周皮肤疖肿可外擦抗生素软膏治疗。

  
人体的呼吸系统

  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各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进行氧化作用所需要的氧气有外界获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排出体外。因此,机体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一过程称为呼吸。呼吸机能如果发生障碍,将引起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的积聚,使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危及生命。
    
  
呼吸系统为通气和换气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一)呼吸道
  呼吸道是由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所组成的运送气体的通道。临床上常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将其分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两部分。具有有过滤尘埃异物,湿润温暖空气,抵抗病菌等功能。
(1)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
(2)下呼吸道:下呼吸道是指气管、总支气管、叶、段支气管及各级分支,直到肺泡。气管是气体的传导部分。
  
(二)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位于胸腔,呈圆锥形。两肺各有肺尖、肺底、外侧面和内侧面。肺底与膈肌相贴。肺内侧的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进出肺脏的地方。
??肺是由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及其最小分支末端膨大的肺泡组成。而肺泡是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它是有弹性的薄壁囊状结构,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
毛细血管网,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在肺脏的外表面和胸廓等内表面覆盖有胸膜,可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覆盖在肺脏的外表面,壁层覆盖在胸廓的内表面,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在肺门处相连续形成两个左右不相通的密闭的胸膜腔。胸膜腔内呈一种负压状态,不仅使肺能够扩张,有利于呼吸功能的完成,而且有利于血  
液和淋巴的回流。大拿感胸部外伤穿破胸膜壁层或肺组织病变引起胸膜脏层破裂时,空气进入胸膜腔,胸内负压消失,称为气胸。此时,肺因弹性回缩而塌陷,严重影响机体的呼吸功能,甚至可危及生命。
  肺的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即在呼吸肌的作用下,引起胸腔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一分钟内呼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它随年龄和性别而异。成人安静时,每分钟呼吸频率为16-20次,初生婴儿及幼儿次数较多,一般女性比男性多1-2次。
  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一般为500毫升左右。在尽力吸气后再用最大力量呼气所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它代表一次呼吸的最大气量,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潜力和适应能力。正常成年男子的肺活量为3500-4000毫升,同体重的女性比男性约少1/5。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人们吸入的空气中经常含有大量的灰尘和有害微生物等,如果机体的抵抗力或呼吸系统的防御机能下降,呼吸道易被感染而引起疾病。因此,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非常重要。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人人维护公共卫生秩序,保持整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物,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加强体育锻炼,养成经常参加锻炼的良好习惯,经常锻炼可以增强呼吸机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特别是利用冷空气、冷水、阳光等进行锻炼,对增强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作用更大。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用鼻呼吸的卫生习惯,不用手挖鼻孔,以免引起鼻出血。
  
;不吸烟和避免被动吸烟。房间要经常开窗通气,经常洗、晒衣服和被褥等。加强鼻部抗寒锻炼(按摩、冷水浴面等);避免和减少有害刺激性气体吸入;及时防治急性鼻炎等鼻病。
  不要在吃饭吞咽时说笑,以免食物呛入气管;不要大声尖叫嘶喊,以免声带受损;不要进食过冷、过辛辣的食物;保持呼吸空间环境空气清洁,避免在人群密集或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活动。

  

 人体的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大量的各种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以及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并且参与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
  尿在肾脏生成后,经输尿管流入膀胱贮存,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如果肾脏功能发生障碍,

代谢产物将积聚在体内,破坏体内酸碱平衡,并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发展成为尿毒症。所以,泌尿系统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肾脏
  肾脏位于腹后壁第十二胸椎到第三腰椎的两旁,左右各一。在肾脏内侧缘的中部凹陷处称为肾门,肾的血管、神经和输尿管等由此出入肾脏。

  将肾作额状切面,可见肾实质的边缘部分为皮质,富有血管,新鲜时呈红褐色;中央部分为髓质,色较淡  
  
 ,由8-15个肾锥体所组成,肾锥体的头被肾小盏所包围,几个肾小盏合并成一个肾大盏,最后合并成漏斗状的肾盂,向下移行为输尿管。
?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机能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肾皮质中入球小动脉分出的一团卷曲的毛细血管网,另一端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而肾小囊是由肾小管的盲端膨大凹陷而成。内层是脏  
层,紧贴在肾小球的外面,外层为壁层,与肾小管相连续。肾小管是一条弯曲细长的管道,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三段。
  肾动脉入肾脏后,逐渐分支成为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在肾小囊内形成毛细血管球,然后合成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粗而短,出球小动脉细而长,故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阻力较大,从而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有重要意义。 
  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球后又一次分成毛细血管网,包绕于肾小管周围,以后合成小静脉。可见肾动脉进入肾脏后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这对尿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等以外,其余的成分均可以透过毛细血管的管壁进入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经过盘绕的肾小管时,滤液中全部葡萄糖、绝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从滤液中被重吸收回血液,这时所形成的液体称为终尿。  
(二)输尿管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上连肾盂沿腹后壁下行入盆腔,与膀胱相连。
(三)膀胱
  膀胱是一个贮尿的囊状结构,位于盆腔内。其形状和大小随其充盈程度而发生变化。由于膀胱的粘膜上皮为变移上皮,且膀胱富有伸展性和收缩性,随着尿的逐渐充盈,其内腔增大,而膀胱壁的压力增加不多。当膀胱内尿液达到300毫升以上时,就可刺激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神经而产生尿意。大脑皮质可视当时的情况预以抑制和排尿。
  新生儿的大脑皮质由于尚未发育完善,对低级排尿中枢的抑制较弱,故排尿频繁。三岁以上的小儿,如果抑制功能尚未完善,夜间睡眠中发生不自主地排尿,称为遗尿。
(四)尿道
  尿道是尿从膀胱排出体外的通道。男性尿道细而长,兼有排精的功能;女性尿道直而短,仅有排尿功能。


  
 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多饮水:有利于体内废物排出和尿路通畅,防止泌尿道结石。提倡每天喝8~10杯水,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及时排尿:一有尿意即应排尿,不要憋尿,经常积尿太多,膀胱功能将受损。
注意清洁卫生:女性因尿道短直宽而易被病菌感染,男性包皮积垢易致炎症,故男女都应养成清洁外阴部的卫生习惯,并勤换内裤,洗净晒干。 
慎服药物: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及其他损害肾脏药物慎服,特别不要长期服用,服用时应多饮水。

  
 男性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器官可分为内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官两部分。内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射精管、精束腺和尿道球腺等。外生殖器官包括阴茎和阴囊。这些器官在青春期前,发育都很慢,青春期开始后即迅速发育,最后达到成人水平。

  
  
(一)睾丸
  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呈卵圆形,位于阴囊内,左右两侧各一个。睾丸内部的重要结构是曲细精管,是产生精子的地方。所产生的精子通过睾丸输出管进入附睾。在曲细精管之间是睾丸的间质细胞,它是产生雄激素的主要地方。雄激素可维持男性的性征和功能,并促进精子的生长。
(二)附睾
  附睾贴附于睾丸的上端和后缘,左右各一个。附睾是由许多曲折的小细管构成,汇合成附睾管。附睾一头连着睾丸输出管,另一头延续成输精管。这是精子发育成熟和贮藏的地方。原来睾丸中产生的精子进入附睾内停留20天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获得运动和受精的能力。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输精管是附睾的直接延续,是一条细长的管道,左右各有一条。起于附睾管尾部,止于射精管,穿过前列腺与尿道相连。输精管有很强的收缩和蠕动能力,主要作用是输送精子到射精管。射精管为输精管末端很短的一段,长约2厘米,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可以产生强有力的收缩,帮助精液射出。

(四)附属腺体
1.精囊
  精囊是扁平椭圆形的囊状腺体,左右各一条,位于膀胱后下方。精囊是分泌精液的主要器官。精液是一种粘稠的碱性液体,有助于精子的活动和生存。
2.前列腺和尿道球腺
  前列腺是一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由腺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位于膀胱的后下方,形状和大小似栗子,它能产生并排出一种乳白色的弱碱性分泌物,内含前列腺素。尿道球腺在前列腺附近,是一对如豌豆大小的腺体,也能产生和排出分泌物,这两种分泌物都有营养精子和助其活动的作用,是精液的组成部分。
(五)阴茎
  阴茎是露在体外的生殖器,是由两条阴茎海绵体和一条尿道海绵体组成,外面包有筋膜和皮肤。阴茎内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因此对性反应特别敏感,是男性的性交器官。阴茎中间有尿道通过,可以排尿。
阴茎皮肤细薄,无皮下脂肪,移动性较大。包绕阴茎头的皮肤称包皮。
(六)阴囊
  阴囊是由皮肤构成的一个囊袋,内有睾丸、附睾和输精管。它对睾丸和附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随着体外体内温度的变化,通过阴囊壁皮肤的舒张和收缩调节散热。因此,它能使阴囊内温度恒定,保持低于腹腔温度2~4℃,以适应于睾丸产生精子。
  总之,从睾丸至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尿道,形成了男性完整的排精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器官分内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官两部分。内生殖器官位于盆腔内,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外生殖器官是暴露在体外的部分,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处女膜和前庭大腺。  
  
(一)卵巢
  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位于子宫两侧,输卵管的内下方,呈扁椭圆形,如杏核大小,左右各一个。卵巢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组成,皮质部位于卵巢的周边占卵巢的大部分,其内含有数以万计的卵泡,卵泡内含有不成熟的卵,卵泡细胞分泌性激素。髓质部位于卵巢中央,由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组成。每个卵巢从女婴时皮质内就含30~40万个发育在不同阶段的卵泡,进入青春期后,相继发育、成熟。一般每个月经周期(28天左右)有一个卵泡成熟排出,一直持续到绝经。女性在整个生育期中排卵约400~500个左右。
卵巢体积虽小,但它是女性的重要器官。青春期开始,卵巢的主要功能是周期性的产生卵,排出卵和分泌女性激素。女性激素能促进女子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维持女子的性功能。
(二)输卵管
  输卵管在子宫角部的两侧,左右各有一根,是细长而弯曲的管道,一端与子宫相通,另一端游离与腹腔相通,开口在卵巢附近。输卵管由内向外可分四部分:子宫部、峡部、壶腹部和伞部。子宫部和峡部较窄,壶腹部较宽,伞部如漏斗状,便于吸收卵。卵巢排出的卵进入腹腔,被输卵管捕获,并将卵向子宫方向推动。精子和卵通常在输卵管壶腹部相遇结合,完成受精。此后,受精卵在输卵管内一边进行分裂,一边被推向子宫。
(三)子宫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形状似倒置的鸭梨,如鸡蛋大小。子宫分子宫颈、子宫体、子宫底和子宫腔。子宫颈呈管状,外口通阴道,内口通子宫腔。子宫体内的腔称子宫腔,受孕后,胚胎就在这里发育成长,子宫腔两侧通输卵管。子宫底圆凸,位于子宫体上方。子宫的前面贴近膀胱,后面与直肠相邻,借子宫阔韧带和子宫圆韧带,固定于盆腔。
  子宫壁由内向外分三层:内膜、肌层和外膜。子宫内膜受卵巢分泌的女性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的增殖和剥脱,流出血液称为月经。受孕后,子宫为受精卵着床、发育、成长的场所。因此,子宫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
(四)阴道
  阴道位于内外生殖器之间,由粘膜、肌层和纤维组织构成,富有弹性。上端承接子宫,下端开口于外阴部。阴道前壁紧贴膀胱和尿道,后壁与直肠相邻。它是性交的器官,也是排出月经,分娩胎儿的通道。
(五)外生殖器
  女性的外生殖器官是暴露在外面的部分。
1.阴阜
  阴阜是位于耻骨前方的隆起部分,皮下脂肪较厚。青春期性成熟后皮肤上开始长出阴毛。
  
2.大阴唇和小阴唇
  大阴唇是一对纵长的隆起结构,有少量阴毛。大阴唇有很厚的皮下脂肪,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大阴唇在中线合拢,覆盖小阴唇、阴道口及尿道外口,起到保护作用。
  小阴唇在大阴唇的内侧,是一对较薄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皮下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3.阴蒂
  阴蒂在两侧小阴唇前方突起的地方,是一种海绵体组织,呈圆柱状,相当于男子的阴茎,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很灵敏。
4.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是小阴唇包围的区域,此区有两个开口,中央较大的开口称阴道口,其前方较小的开口是尿道外口。
5.处女膜
  处女膜是阴道口周围的一圈薄膜,中间有孔。膜的厚薄和孔的大小因人而异,大多数女子薄膜,膜上有孔,经血就从此孔流出。一般人在第一次性交后处女膜破裂。但也有例外,由于剧烈运动等原因,可能未经性交也被碰破。俗称"石女"的人处女膜上无孔,称处女膜闭锁。  

  
 人体的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心脏是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通过心脏有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机体生存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由于血液循环,血液的全部机能才得以实现,并随时调整分配血量,以适应活
  
动着的器官、组织的需要,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循环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最后将导致机体的死亡。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
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

1.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它的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心脏的内腔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隔为左右不相通的两半。心腔可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部分。左心房和左心室借左房室口相通,右心房
  
和右心室借右房室口相通,同时在左房室口周围附有二尖瓣,右房室口周围附有三尖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回心房。?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的开口,左心房上有肺静脉的开口。
??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起始处分别有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能防止血液从动脉逆流入心室。
  营养心脏本身的血管为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如发生病变(痉挛、硬化、血栓形成)可因其供血区供血不足而引起心绞痛,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塞。
  心脏由心肌组成的动力器官。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即心肌本身具有产生节律性兴奋与收缩的功能,不受中枢神经所支配。心脏有节律的收缩或舒张活动称为心搏。每分钟心搏的次数叫心率。成人安静时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钟,儿童的心率较快,15-16岁以后才接近成人,一般女子的心率较男子稍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安静时的心率较慢。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每一次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是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正常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60-80毫升,每分输出量为4500-5000毫升左右。 
2.血管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大部分。动脉是血液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器官时所经过的的管道,其管壁较厚而有弹性,能承受内部的压力;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静脉的容量很大,通常可容纳全部循环血量的60-70%,故有"容量血管"之称;毛细血管是介于动脉和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几乎分布于全身的各个器官。毛细血管管径细小、管壁薄,通透性大,有利于血液和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
  肺循环指血液由右心室射出后,经肺动脉入肺脏,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的过程。在这一循环过程中,肺部毛细血管里的血液通过肺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获得氧气。
体循环
  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射出后,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 ,再经小静脉]大静脉最后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血液把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同时,又运走组织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
体循环的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是主动脉,从主动脉上分出各级分支分布到全身所有的器官中。
左心室
  心脏收缩时产生动力,把血液射入血管并推动其前进,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的摩擦阻力则阻止血液流动,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就产生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往往指肱动脉的血压而言。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心脏的舒缩而变化,当心脏射血时,动脉压急剧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降低,其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正常情况下,成人的收缩压90-140mmHg之间,而舒张压在60-90mmHg之间。如果成年人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5mmHg时,称为高血压;而收缩压经常低于90mmHg时则认为是低血压。高血压时,会阻碍动脉瓣的开放,影响射血。此种情况下,心脏必须加强收缩力才能完成射血任务,这就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严重时可引起心室扩大,甚至导致心力衰竭,使心输出量减少,发生循环机能障碍。此外,血压过高也容易引起一些小动脉的损伤,导致小血管的破裂。反之,如果血压过低,则引起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因此,动脉血压维持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是保证循环技能以及其他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自我保健:

  加强体育锻炼:多进行长跑、踏车等耐力锻炼和球类、游泳活动,每日坚持一小时锻炼,可提高心血管功能、免疫功能和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
??自我监测:注意体育锻炼和劳动卫生;当出现下列异常情况应主动去院诊治:心慌、胸闷、气急、血压偏高;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经常反复感染,低热不退;经常出血不止;贫血外貌、乏力、消瘦、食欲差等。
 
  

  
人体的血 液
  血液是存在与心脏和血管中的液体。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成人血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其血液量大约为4200~4800毫升。血量的绝大部分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还有一小部分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丛或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其中红细胞比重较高,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人体剧烈运动或大量失血时,贮血库的血量将释放出来,参加血液循环,以补充循环血量。
  正常人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0%。血量相对恒定的意义主要在于它适当地充盈于循环系统内。只有保持一定的充盈度,才能使机体的血压维持正常水平;只有血压正常,才能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流量,从而保证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氧,同时也能及时排出代谢产物。
  失血对机体的影响随着失血量的多少而不同,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全血量的10%时,将由心脏活动加强、贮血库血量释放,使循环血量得以补充,此时,机体可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失血量较多达全血量的20%时,机体的代偿机能将不足以维持正常血压,就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果失血量超过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应及时抢救。
  失血量为血液总量10%时的恢复情况:首先是水和无机盐可在1-2小时内,由组织液透入血管而得到补充。其次,在一天左右的时间内,血浆蛋白可由肝脏加速合成。红细胞的恢复大约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是由于失血缺氧引起促红生成素增多。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和网织红细胞的释放。故失血后的病人外周血液中网织红细胞数量可增加到5%以上。实际调查证明,体重为50~60公斤的成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占血量5~6%)一般不会影响健康,红细胞在一个月内可恢复。
  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如果把血液放在加有少量抗凝剂(如枸橼酸钠)的玻璃试管中混匀,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则见血液分为三层:上层为透明的呈浅黄色的血浆,约占总体积的55%;下层是呈暗红色的红细胞,约占总体积的45%;两者之间有一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2#
 楼主| 马踏飞燕 发表于 2004-10-18 09:13:37 | 只看该作者

re:人体的神经系统  人体内的各个器官、...

人体的神经系统
  人体内的各个器官、系统,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神经系统的控制、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依存,因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人类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神经系统不仅借助感受器感受外界变化的刺激,而且能迅速、准确地调节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使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因此,神经系统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生产劳动、语言机能和社会生活的产生和发展,人和大脑皮质获得高度发展,它不仅是各种感觉和运动的最高中枢,而且也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人类既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能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一)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头端膨大部分,位于颅腔内。人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髓六个部分。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脑的内腔称为脑室,内含脑脊髓液。
(二)脊髓
  脊髓呈前后扁的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脊髓前、后面的两侧发出许多条细的神经纤维束,叫做根丝。一定范围的根丝向外方集中成束,形成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形成脊神经。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躯体、脏器与闹相联系的通道。来自人体大部分器官的神经冲动,先是经过脊神经进入脊髓,然后经上行的传导束传至脑;脑的大部分传出冲动则通过下行传导束传至脊髓,再由脊神经传到全身大部分器官,完成各种活动。同时,脊髓灰质中含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例如排便、排尿等内脏反射和膝反射等躯体反射。
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按其所支配的周围器官的性质可分为分布于体表和骨骼肌的躯体神经系和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内脏神经系。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将来自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向中枢内传递的纤维称为传入神经纤维,由这类纤维所构成的神经叫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向周围的靶组织传递中枢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由这类神经纤维所构成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等处,将这些部位所感受的外部或内部刺激传入中枢的纤维称为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及腺体等处并将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传至中枢的纤维称为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骨骼肌并支配其随意运动的纤维叫躯体运动纤维;而支配平滑肌、心肌运动以及调控腺体分泌的神经纤维叫做内脏运动纤维,由它们所组成的神经叫植物性神经。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
  反射活动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活动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固有的,如婴儿的吸反射,是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条件反射是机体在其生活过程中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经?quot;学习",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形成的,具有更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动物只能对具体的外界刺激发生反映,建立条件反射,这种只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而人类除了能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外,还可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这种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但是,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脱离了后者,则语言、文字就失去了具体涵义。
  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社会性劳动和生活,创造和发展了语言和文字,逐渐具有抽象、概括、推理和思维的能力。能够从各个具体事物中把它们的共性抽象和概括出来。由于人类对具体事物有了高度的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彼此的经验交流,扩大了认识范围,提高了认识能力,能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现并掌握其规律,进一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四、自我保健
  加强营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丰富的食物可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功能的完善。
  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不仅是人类创造财富、培养优秀品质的手段,也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在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过程中,要求各器官、系统活动联系紧密。配合协调,这就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精确程度,使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协调。
  适当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体力或脑力劳动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疲劳,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不协调,大脑皮质的性反过程逐渐减弱,抑制过程逐渐扩大和加强,工作效力降低。而休息是效劳疲劳的有效方法。
  积极的休息方式是用一种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活动。例如体力劳动或做一些文体活动;脑力劳动后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韵白的,这样可以使大脑皮质的各部分轮流活动,交替休息。
  充足的睡眠是恢复脑力、体力疲劳所不可缺少的。睡眠对于身体,特别是大脑皮质起着一种最好的保护作用。一个人经常失眠或睡眠不足,就会影响健康、学习和工作。儿童、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的机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生活规律化,神经系统的活动才有节奏,工作效率才能保证。因此,应当把每天的各种活动作适当的安排,使学习、劳动、休息、睡眠、吃饭等都有一定的时间。作息制度实行一段时间后,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在学习、工作的时候,就能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防止过度疲劳。
  注意用脑卫生,加强心理保健: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状态及科学用脑可发挥大脑的最佳功能。  

  
 心理健康要防八个"过度"
心理健康要防八个"过度"
一戒"忧虑过度"
  虽说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凡事应有个尺度,切不可杞人忧天,终日忧心忡忡、无端悲愁。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二戒"高兴过度"
  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quot;乐极生悲",特别是当  

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悲伤过度"
  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应当学会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故友离散、亲人谢世、朋友反目、恋人分手等等,都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我们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摆脱,用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四戒"猜疑过度"
  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恋。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过度愤怒"
  工作中出现矛盾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此时,最好避免激烈的争吵,更不要三句话说不到一起便"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况且,发怒就像"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会伤及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气大伤身"。此时不如先冷静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有好处。
六戒"过度消极"
  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极其消沉的情绪,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做法实不足取,因其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七戒"过度焦躁"
  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

向。当自己的愿 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八戒"过度关爱"
  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至,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少父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指没有导管的腺体)和内分泌组织组成的。内分泌器官指结构上独立存在,肉眼可见的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组织则指分散于其他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团块,如胰腺中胰岛等。
  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有效化学物质称为激素。激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它进入血液或淋巴,周流全身,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内分泌功能过盛或降低均可引起机体的功能紊乱,甚至形成疾病。
一、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喉下部和气管的两侧,有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一个条状的峡部相连,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
  甲状腺主要分泌四碘甲腺原氨酸(T4,即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两种激素。T3和T4合成后大部分与球蛋白结合,少部分游离,且T3的生物活性比T4高。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糖和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强体内的氧化过程,大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因此,当机体甲状腺分泌激素过多时就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此时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身体消瘦,肌肉萎缩;当甲状腺机能不足时,基础带系率降低。
  另一方面,生理水平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对维持骨骼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十分重要。在婴幼儿时期,如甲状腺机能不足,则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身材矮小,反应迟钝,智力不足,称为"呆小症"。如能及早给以甲状腺激素对症治疗,可使其生长发育恢复正常。
  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如果饮食中缺碘,就会导致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不足,这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减弱了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的抑制作用,以至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使甲状腺增生肥大,形成地方性甲状腺肿。因此,在缺碘地区,吃加碘食盐是预防本病的可靠方法,另外,常吃海带等含碘丰富的海生植物,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的上端,左右各一。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组成。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和性激素(主要是雄激素,也有少量雌激素)。
  盐皮质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排泄。当肾上腺皮质机能不足时,钠的重吸收减弱,水分大量排出体外,出现脱水、血液浓缩和血压下降。但钾的排泄却相对减少,出现血钾升高。
  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肝糖原分解,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氧化。因此,当其分泌增加或长期使用该激素进行治疗时,会出现肌肉萎缩无力,创伤不易愈合,血糖升高。
  糖皮质激素能通过抑制淋巴组织增生,减少抗体生成,减轻过敏反应。还能通过降低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的通透性,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同时,糖皮质激素具有降低组织对有害刺激的敏感性,使机体的反应下降,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
 ?肾上腺髓质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且与交感神经的关系密切,常被称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三、胰岛
  胰岛是分散在胰腺腺泡之间的内分泌细胞群,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因此,当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升高,甚至尿中出现葡萄糖,形成糖尿病。胰岛素可以抑制脂肪的分解,促进脂肪的贮存。因此,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脂肪大量分解,血中脂肪酸增高,如在肝中不能充分氧化就会转化为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加速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脂肪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四、垂体
  垂体悬垂在脑的底面,呈卵圆性,借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
  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泌乳素和生长激素。其中前三中激素分别能促进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及性腺的生长、发育和分泌激素。泌乳素能刺激已经发育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生长激素能促进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加速全身各组织的生长。在幼年时期,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发?quot;侏儒症",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性器官发育不全,但智力一般正常。如果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出现"巨人症"。如果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会出现"肢端肥大症"。
  腺垂体的分泌功能受到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某些部位的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统称神经激素。它们由垂体门静脉运送到腺垂体后,可分别促进或抑制某种垂体激素的分泌。如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和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等。通过这些神经激素的产生和垂体门静脉的体液性联系,下丘脑得以精确地调节腺垂体的机能。因此,在生理学上常把它们统称为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神经垂体没有合成激素的作用,它所释放的激素是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对维持水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分泌不足或缺乏,则尿量大量增加,称为"尿崩症"。
催产素能促进妊娠末期的子宫产生强烈收缩。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内分泌腺的作用,间接地调节人体的物质代谢和器官的生理活动,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也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等,都可影响脑的发育和正常功能。另外,某些神经细胞也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如下丘脑视上核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和室旁核个的催产素等。这些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又称为神经激素。
自我保健:
  加强营养:多食含蛋白质及矿物质的食物,可促进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青春期生长发育。
  加强体育锻炼和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以维持和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自我监测、主动就医:因某些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可致相应疾病,如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可致"甲亢症";生长素不足可致"侏儒症",性激素不足可致性发育延迟或性成熟过缓。故当发现自身生长发育延迟或性成熟过缓、自身有饮食异常(过多或过少)和情绪异常(易激动、发怒等)时,即应主动去医院内分泌科进行诊治。  
  

  
人体的免疫系统
  免疫(Immune)是从拉丁字immunis而来,其原意是免税,引伸为免除疾病。
  免疫性(immunity)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如各种微生物)后,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排除这些异物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因此,长期以来免疫性仅指机体抗感染的防御能力,而目前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quot;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的能力,具体地说,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抗原性的非己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和"非己",并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的非己物质,称为免疫应答,或者被诱导而处于对这种抗原性物质呈不活化状态,此称为免疫耐受。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主宰或执行机体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所组成的一个系统称为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T、B、K细胞)和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组成,是人体的防御系统。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又称一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在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1.胸腺
  胸腺(thymus)位于胸腔纵隔上部、胸骨后方,分为左右两叶。胸腺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和机体状态而变化,出生时重量约为10-15g,出生后2年内迅速增大,此期为胸腺活动的高峰期,此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最重,约为30-40g。青春期后胸腺开始缓慢退化,进入老年胸腺组织大部分被脂肪组织所取代,但仍残留一定的功能。胸腺的这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萎缩的现象,称为生理性萎缩。它常伴有脾脏和淋巴结内的细胞区缩小,血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免疫功能缺乏,体液免疫功能受损,出现免疫缺陷病的症状。
(1)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左右两叶,其表面有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伸入胸腺实质,将胸腺实质分成若干小叶。小叶周围为皮质,深部为髓质,相邻的髓质彼此相通。
①皮质
  骨髓中的前T细胞经血流进入胸腺,即成为胸腺细胞。它们在皮质内迅速大量增殖,所以,皮质中聚集的细胞主要由不成熟的T细胞组成,也存在少量网状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由皮质浅层至深层,淋巴细胞由大变小,表现出淋巴细胞增生、分化、成熟的推移过程。
②髓质
  髓质中细胞群不像皮质那样密集,主要含有较多的网状上皮细胞,较少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同时还散在有胸腺小体,呈环行,由多层扁平细胞环抱而成,其功能不甚清楚,可能是胸腺发育正常的标志。
  大多数学者认为胸腺皮质是T细胞急剧增殖和大量死亡的区域。胸腺内分化的T细胞只有1%最终成为成熟的T细胞,并经血流迁移到外周淋巴组织中。T细胞死亡的死亡可发生在其分化的任何阶段,但主要发生在分化的早期。T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大量死亡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有助于消除禁株,维持机体自身稳定以及调节体内各种T细胞亚群间的合适比例。
(2)胸腺的功能
①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在胸腺微环境中,受胸腺网状上皮细胞及其所分泌胸腺素的影响,前T细胞发育成熟。T细胞成熟后以恒定的数目(1%-2%)迁移出胸腺,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成熟T细胞能表达抗原受体并识别外来抗原。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的后期阶段,进一步分化为功能不同的T细胞亚群,即杀伤/抑制性T细胞亚群和辅助性/诱导性T细胞亚群。
②生成胸腺激素
  胸腺组织的网状上皮细胞可产生多种胸腺激素,如胸腺素(thymosin)、胸腺生成素(thymopoietin)、胸腺体液因子(thymic humoral factor)、淋巴细胞刺激因子(lymphocyte stimulating factor)、血清胸腺因子(serum thymic factor)等。这些可溶性物质是构成胸腺微环境的主要因素,它们在T细胞分化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③形成对自身抗原耐受性--维持自身稳定
  胸腺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对自身成分(自身抗原)应答的细胞被消除或抑制,从而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2.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骨髓虽非淋巴组织,但含有强大分化潜力的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前者发育成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巨噬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等;后者发育成淋巴细胞,再通过胸腺,分别衍化成T细胞和B细胞,最后定位于外周免疫器官。哺乳动物和人的骨髓B细胞成熟的场所。B细胞在骨髓内成熟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在骨髓微环境和激素样物质作用下发育为成熟B细胞。另外,非T非B的第三类淋巴细胞系前体也在骨髓内增殖、分化、成熟,如K细胞和NK细胞等。
  骨髓在免疫功能上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是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抗原再次免疫动物后2-3天,脾脏、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内的活化记忆B细胞经过淋巴和血液迁移至骨髓,在此进一步分化成熟浆细胞,并产生抗体。所产生的抗体类别主要是IgG、其次为IgA,故骨髓是再次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抗原再次免疫动物后,外周免疫器官对该抗原迅速应答,但产生抗体的持续时间短。而骨髓缓慢、持久地大量产生抗体,此抗体是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
(二)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又称为二级免疫器官,是T细胞和B细胞等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连巴结、脾脏和其它淋巴组织,后者指的是扁桃体、肠道结合淋巴结、消化道和呼吸道粘摸下层的淋巴小结以及全身各处的弥散淋巴组织。
1.淋巴结和淋巴小结
  人体全身淋巴结约油00-600个,是结构完备的二级淋巴组织,主要位于非粘摸部位。它们广泛分布于全身的淋巴通道上。在身体浅表部位,淋巴结常位于凹陷隐蔽处,如腋窝、腹股沟等处。内脏淋巴结群多位于器官门附近,沿着血管干排列。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大约75%为T细胞,25%为B细胞。
(1)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
  淋巴结外包有结缔组织被膜,被膜上有淋巴输入管,直通被膜下周边窦。被膜可伸入实质,构成小梁,作为淋巴结的支架。淋巴结的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靠近被膜下为皮质浅区,是B细胞居留地,称为非胸腺依赖区。此区内有大量B细胞聚集形成淋巴滤泡或称淋巴小结。淋巴滤泡有初级和次级之分,前者为未曾受过抗原刺激、内无生发中心的滤泡;后者由初级淋巴滤泡经过抗原刺激而形成,小结内出现生发中心,内含大量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此细胞向内可转移至淋巴结髓质的髓索上,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皮质浅区和髓质之间是皮质深区,又称副皮质区,为T细胞居留地,称胸腺依赖区。深皮质区中的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在淋巴细胞再循环中起重要作用。随血流而来的淋巴细胞穿过小静脉壁进入淋巴结的实质内,其中B细胞进入皮质浅区内定居,T细胞则进入深皮质区。T、B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生成的致敏T细胞及特异性抗体都汇集于淋巴结髓窦内,由淋巴输出管输出,最后进入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发挥免疫作用。
  淋巴结不仅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基地,还有重要的过滤作用。微生物及其毒素、癌细胞等有害物质从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内,随淋巴液流入淋巴结,被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和抗体等清除。若有害物质超越淋巴结的防御能力,则可沿着淋巴管蔓延,并进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2)淋巴小结的结构和功能
  淋巴小结多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等处黏膜部位,均属于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在位受抗原刺激前为初级淋巴滤泡,刺激后出现生发中心,成为次级淋巴滤泡。滤泡内主要为B细胞及其母细胞,还有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这些淋巴滤泡往往聚集或融合成一片,形成弥散的淋巴组织。粘膜部位的淋巴小结较易产生IgA,对粘膜的防卫具有重要作用。
2.脾脏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也是血液循环中的一个滤器,无输入淋巴管,也无淋巴窦,而有大量的血窦。脾脏外有结缔组织被膜,被膜向下伸展成若干小梁。脾内分白髓和红髓。红髓量多,多包绕白髓。入脾的动脉分支贯穿白髓部的小梁,成为中央小动脉。小动脉周围有T细胞包围成淋巴鞘,为T细胞居住区。鞘内有淋巴小结为初级淋巴滤泡,受抗原刺激后出现生发中心,内含有大量B细胞,此为B细胞居住区。红髓分布在白髓周围,分为髓索和髓窦,髓索主要是B细胞居住区,并有巨噬细胞等,髓窦中充满循环中的血液,混入血液中的病原体被密布在髓索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杀灭。脾脏中B细胞比例较大,约占脾脏中淋巴细胞的60%,T细胞约占40%。
  脾脏能贮存和调节血液外,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脾脏是全身血液的滤过器,可清除混入血液中的病原体及自身衰老蜕变的细胞;脾脏是各种免疫细胞居住、增殖并进行免疫应答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如抗体)的重要基地;脾脏是合成吞噬细胞增强激素的主要场所,能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脾脏还能合成干扰素、补体、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等。通常根据免疫细胞的功能特点将免疫细胞分为以下三类:
(一)淋巴细胞
  成人体内的淋巴细胞约有1012个,按免疫功能不同,可分为三大类。T细胞和B细胞是最主要的两大类,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两类细胞均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故称为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antigen specific lymphocyte),也称为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第三类淋巴细胞不需要预先接触抗原,就能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称为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
(二)单核吞噬细胞
  外周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及分布在皮肤、其他非淋巴器官和淋巴器官中的树突状细胞,菌讷讷感捕获和处理抗原并能把抗原递呈给T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的辅佐作用,故也称为辅佐细胞。
(三)粒细胞等炎症反应细胞
  分布在外周血液中和多种组织中的各种粒细胞等多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参与免疫应答所致的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御传染(抗感染):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侵袭。这种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致变态反应,过低则易使肌体发生反复感染。
  自身稳定: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细胞,维持肌体内环境稳定及维持肌体免疫协调的功能,这种功能异常则易致自身免疫疾病。
  监测作用: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肿瘤细胞)的功能,这种功能异常就不能清除突变肿瘤细胞而易形成恶性肿痛。
自我保健:
  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可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
  自我防护:是防止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的根本措施。应注意观察寻找哪些是"刺激源"或"过敏源",确认后即应采取"避、忌、替、移"的自我防护措施。"避"即为躲避过敏诱因;"忌"为忌用过敏物品,忌食过敏食物和药品;"替"为用不过敏的食物、药品替代过敏物;"移"为将过敏源移离过敏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如支气管哮喘者(过敏性),应自觉避开香烟、煤烟、粉尘等。
  自我监测:如发现自身躯体的某些疾病(如哮喘、荨麻疹、偏头痛、胃肠炎等)与某种食物或微生物、尘螨、昆虫、花粉、霉菌、药物等有关,即应初诊这些疾病为过敏性疾病,必要时可去医院确诊,除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外,可酌情服抗过敏药治疗。

  

  
感觉器官
  感觉是由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后,把这种变化转化为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质形成的。
  感受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受体内各种变化的,称为内感受器,另一类是感受外环境变化的,称为外感受器,如眼、耳和皮肤各种感受器。有些感受器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有利于感受的附属装置。一般把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称为感觉器官。
一、视觉器官
  视觉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眼球,此外,还有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等附属器官。
(一)眼球的结构
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折光装置)构成。
1.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膜、中膜、内膜三层组成。
(1)外膜:外膜前部为透明的角膜,后部是白色的巩膜。角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用毛发轻触角膜可引起角膜反射。
(2)中膜:为富有血管和色素的纤维膜,也叫血管膜或色素膜。可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及虹膜三部。脉络膜占中膜的大部分,有供给眼球营养和吸收眼球内散射的多余光线的作用。脉络膜前方为环形的睫状体。其中有睫状肌是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睫状体前方的中膜稍薄,呈环形,称虹膜,中央有一圆孔称为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的通路。虹膜内有环行的瞳孔括约肌和放射状的瞳孔开大肌。前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瞳孔缩小;后者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瞳孔扩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是调节入眼光线强度的的重要结构。
(3)内膜:即视网膜,主要由色素上皮层和三层神经元组成。色素上皮层位于视网膜最外层,由单层色素细胞构成。神经元由外向内,第一层为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第二层是双极细胞,是联络感光细胞与第三层神经元的中间神经元;第三层是多极的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形成视神经纤维。沿眼球壁向后会聚,穿出眼球,组成视神经。
  不同部位的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不同。视网膜后方有一称为黄斑的区域,黄斑中央视网膜特别薄,形成中央凹。该区只有视锥细胞,是视敏度最高的地方。从中央凹向外,视锥细胞逐渐减少,到视网膜边缘部分则只有视杆细胞。
2.眼球的折光装置
  眼球的折光装置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1)房水:角膜后方虹膜前方的部位叫眼前房;红膜后方、晶状体四周的腔叫眼后房;前、后房相通,其中充满眼房水,有供应角膜、晶状体营养和保持眼内压力的作用。房水产生于睫状体的血管,向前方流动,在角膜边缘流回静脉。如果房水不能顺利地回流,会造成服内压增高,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称为青光眼。
(2)晶状体:是双凸的透明体,有弹性,借睫状小带(悬韧带)连于睫状体。睫状肌收缩时,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靠自己的弹性而曲度变大;睫状肌舒张时,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曲度减小。这样使物象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
(3)玻璃体:是浓稠透明的胶状液体,充满晶状体后方的眼球内腔的大部分。
(二)眼的折光与调节
1.眼的折光与成象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光指数都比空气大,它们组成一个复式的凸透镜系统。光线经过它们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倒置的象。一般说来,在眼前5-6米以外的物体所射出的光线,可看成是平行光。正常人眼不需改变折光装置的折光力,就可以使物象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但5-6米以内的物体,则必须增加折光装置的折光能力,否则物象将落在视网膜后方。但由于晶状体可以改变其曲度,从而改变其折光力,因此在折光过程中,晶状体起主要作用。 
2.眼的折光调节
(1)调节反射:看近物时,由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传出冲动,使睫状肌收缩,干是晶状体曲度变大,折光力增加,物象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看远物时,则发生相反的调节。
  儿童的晶状体弹性强,曲度变化范围较大,故能看清很近的物体。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弹性降低,眼的调节能力减退,一般到45~50岁时便出现不能看清近物的现象,称为老视(老花眼),需用凸透镜矫正。有的人眼球前后径过长,或由于不注意眼的保健,使调节能力下降,物象常落在视网膜前方,称为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若眼球前后径过短,或眼的折光装置曲度过小,刚平行光线经过折射后,物象落在视网膜之后,是为远视眼,可和老视一样,用凸透镜矫正。如晶状体或角膜在经纬线上曲度不同,可发生散光,称为散视(散光眼),可用适当的圆柱透镜矫正。
(2)瞳孔调节及其反射:正常情况下,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这叫对光反射。对光反射的意义在于调节入眼光线。此外,看远物时瞳孔扩大,增加入眼的光量;看近物时瞳孔缩小,限制入眼的光量,使成象清楚,称为瞳孔的调节作用。在缺氧、窒息、深度麻醉的情况下,如果中脑中枢麻痹,即出现瞳孔扩大。
(三)视网膜的机能与视野
1.视网膜的感光机能
  视锥细胞有感受强光刺激和分辨颜色的能力,主要在白天视物时起作用。视杆细胞对弱光很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在暗光时起作用。所以人眼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既能分辨明暗,又能分辨颜色。
  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光化学物质,叫视紫红质,是视黄醛和现蛋白的结合物。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为反视黄醛和视蛋白。在这一分解过程中,使视杆细胞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经中脑的上丘到达丘脑的外侧膝状体,最后由丘脑发出纤维到大脑皮质枕叶的视中枢,形成视觉。
  视紫红质在代谢过程中不断消耗,维生素A在酶的催化下,可以转变为视黄醛,予以补充。当维生素A缺乏时,视黄醛得不到足够的补充,现紫红质的合成减少,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从强光中进入暗环境时,起初看不清物体,但如较长时间停留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的分解减少,合成增多,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逐渐增加,对弱光刺激的敏感性加强,又能看清物体,称为暗适应。暗适应能力降低,将形成夜盲症。维生素A供应不足,是总夜盲症的原因之一。当人由暗光环境进入光亮处时,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受强光作用而分解加强,合成减少,因而对光线的敏感性又降低,称为明适应。
  视锥细胞也有感光色素,一般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会有感红色素、感绿色素和感蓝色素,各自对红、绿、蓝光最敏感。如果三种光同时入眼,三种感光色素同等程度分解,便产生白色感觉。如果三种感光色素按不同比例分解,则形成不同的色觉。
  如果视锥细胞缺乏某种感光色素,不能分辨某种颜色,称为部分色盲,如红色盲、绿色盲等。如感光色素全部缺乏,则完全不能分辨颜色,称全色盲。若辨别某种颜色的能力较弱,则称色弱。
2.视野
  当眼球固定不变,凝视前方一点时,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由于视锥细胞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所以色觉视野较小,白色视野最大。检查视野是诊断视神经传导通路和视网膜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眼的附属结构及其功能
1.眼睑
  眼睑位于眼球前方。眼睑由外向内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睑板及睑结膜五层结构。皮下组织薄而疏松,容易发炎、水肿。睑板内有睑板腺,分泌油脂样物质,可以减少摩擦,对眼球有保护作用。
2.结膜
  结膜是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透明膜,由眼脸内面一直被覆到眼球前面。结膜呈粉红色,富于血管和淋巴管,也能分泌粘液,滑润眼球表面,减少结膜与角膜的摩擦。沙眼病毒主要侵犯睑结膜,形成沙眼。
3.泪器
  包括泪腺及其管道。泪腺位干眶腔外上角,分泌的泪液有湿润眼球、清除灰尘和杀菌等作用。过多的泪液可经泪小管、泪囊、鼻泪管流入鼻腔。
4.眼外肌
  共有六条。收缩时,直可使眼球发生各种方向的运动。
二、位听觉器官--耳
  耳内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即听觉器官和位觉器官。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是位、听觉器官的主要部分。
(一)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及鼓膜三部分。
1.耳廓
  耳廓由软骨作支架,外面覆盖皮肤。耳廓下部无软骨,称耳垂。耳廓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耳廓是耳针疗法的部位。人体患病时,在耳廓的某些部位有所反映,针刺这些部位,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根据耳廓上的过敏点来辅助诊断疾病。
2.外耳道
  外耳道是一弯曲的管道,内衬皮肤较厚,有耳毛、皮脂腺及变态的汗腺(耵聍腺)。分泌腊状物称耵聍,对外耳道有保护作用。
3.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与中耳之间,为卵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可随声波振动,把声波传人鼓室。
(二)中耳
包括鼓室及咽鼓管。
1.鼓室
  鼓室为一小空腔,藏在颞骨内,位于骨膜与内耳之间。前方借咽鼓管与咽相通,上方以很薄的骨板与颅腔相隔。患中耳炎时,炎症可破坏骨板而波及颅内。内壁即内耳的外侧壁,上有一椭圆形小孔,称为前庭窗(卵圆窗);在前庭窗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圆窗),为一层薄膜封闭,称第二鼓膜。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由外向内依次为锤骨、砧骨、蹬骨,彼此成关节,连接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锤骨柄连接鼓膜内面,蹬骨底与前庭窗相连。三块听小骨形成听骨链,起传导声波的作用。
2.咽鼓管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和鼓室的通道,咽鼓管的咽口平时封闭,在吞咽活动时,由于肌肉的作用,咽口张开,空气由此进入鼓室,所以咽鼓管有调节鼓室内压力,从而维持正常听力的作用。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粗短,并呈水平方向,因此小儿咽部的感染常易引起中耳炎。
(三)内耳
  位干颞骨内,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迷路内充满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的叫外淋巴,膜迷路内的叫内淋巴。迷路从前向后分为三部分,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是听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
1.耳蜗的构造及其功能
  耳蜗为一骨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圈半,形似蜗牛壳。此骨管内部被骨质螺旋板和基底膜分隔成上、下两半,上半称前庭阶,下半称鼓室阶。前庭阶通向中耳的前庭窗;鼓室阶通向中耳的蜗窗。在螺旋板接近基底膜处还有一斜向外直达外侧壁的薄膜,称为前庭膜。前庭膜与基底膜之间的膜性管道称为蜗管,是膜迷路的一部分。基底膜是由长短不同的纤维并列连接而成,耳蜗底部的基底膜纤维短,顶部的纤维长。基底膜上排列有毛细胞,是声音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相连,毛细胞上还有盖膜。
  声波经过外耳道振动鼓膜,然后通过听小骨的活动传到前庭窗,引起前庭阶内的外淋巴振动,进而使前庭膜与内淋巴振动,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同盖膜冲击,引起毛细胞兴奋,冲动经耳蜗神经上行,再经中脑下丘到内侧膝状体,最后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形成听觉。当外耳与中耳失去作用时,声波可以经颅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称为骨传导,但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并不重要。
  2.前庭、半规管的构造与机能
  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部,位干半规管与耳蜗之间,其中有两个相通的膜性小囊,较大的叫椭圆囊,较小的叫球囊。两囊各有一个囊班,毛细胞在囊斑内,囊斑表面有钙质结晶体称耳石。囊斑是一位觉感受器,可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当头部位置改变时,或作直线变速(加速或减速)运动时,由于惯性及重力作用,耳石牵引并刺激毛细胞,使之兴奋。神经冲动传入延髓及小脑,引起姿势反射,以保持身体平衡。同时也传入大脑皮质,产生位置感觉及变速感觉。
  半规管共三条,位于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各呈半圆形,开口干前庭。每条半规管都有一个膨大的部分称为壶腹,其中各有一个隆起,称壶腹嵴。嵴上有毛细胞。当头部作旋转变速运动时,内淋巴刺激毛细胞,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引起骨骼肌张力改变,以调节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同时上传到大脑皮质,引起旋转感觉。
  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前庭核和小脑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造成姿势调节障碍和植物性机能紊乱,如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诞等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
3#
 楼主| 马踏飞燕 发表于 2004-10-18 09:27:18 | 只看该作者

re:皮 肤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柔韧而...

皮 肤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柔韧而富有弹性,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织相连。皮肤具有保护、调节体温、感受刺激和排泄废物等功能,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此外,皮肤还衍化出许多附属结构。
皮肤的构造
(-)皮肤的分层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1.表皮
  表皮是皮肤的最表层,是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表皮的厚度因身体的部位而不同,以手掌与足底的表皮为最厚,具有典型的四层结构:由深层向浅层依次为生发层、颗粒晨、透明层和角质层。身体其他部位的表皮较薄,其中透明层和角质层常不明显。
  生发层深部为一层排列整齐的短柱状细胞,其中夹杂有少数黑色素细胞。此层细胞分裂能力很强,增生的细胞向表面逐渐推移,形成表皮各层细胞。角质层是由已角化的细胞组成,细胞内充满角蛋白,其他结构均已退化,并经常脱落形成皮屑。表皮内有游离感觉神经末梢而无血管,营养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泄都由细胞间隙的组织液与真皮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来进行。
2.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深面,一般厚1~2毫米,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富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故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耐受一定的摩擦和挤压。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游离感觉神经末梢和其他各种感受装置,并有皮脂腺、汗腺和毛根等附属物。
  在真皮之下为皮下组织,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脂肪组织构成,有减少热量散发和缓冲机械压力的作用。
(二)皮肤的附属物(图12-2)
1.汗腺
  汗腺是单管腺,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可分泌汗液。少数人腋窝处的汗腺较大,分泌物有特殊臭味,俗称"腋臭"。
2.毛发
  人体除手掌和脚底外,一般都有毛发。毛发分毛根和毛干两部分。毛根埋于皮肤中,包绕在毛根周围的上皮和结缔组织称为毛囊。毛囊底部的上皮细胞分裂繁殖,使毛发不断增长。如果毛囊损坏,则毛发脱落后不能再生。
3.皮脂腺
  皮脂腺呈囊泡状,位于毛囊与竖毛肌之间,其导管开口于毛囊内。皮脂腺分泌皮脂。
4.指(趾)甲
  由角化的表皮衍化而来,为半透明、弯曲的角质板,覆盖在指(趾)末节背面。其根部的生发层继续增殖,使指(趾)甲不断生长。
二、皮肤的功能
  皮肤包着全身,是身体的屏障,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多种功能:
(一)保护作用
  皮肤是机体与外界接触的部分,经常感受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抵抗有害因素的侵袭。由于皮肤具有较大的韧性和弹性,能使身体深部组织避免机械性刺激的损伤。在经常受到机械刺激的部位。如手掌、足跟的角质层显著增厚,借以加强它的保护能力。在日光照射下,皮肤生发层中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线穿透皮肤损伤内部器官。
完整的皮肤,微生物不易侵入。皮脂和汗液都呈酸性,因而皮肤表面和浅层经常保持酸性反应,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感染。
(二)分泌和排泄作用
  汗腺和皮脂腺是分泌和排泄器官。
1.汗腺
  汗腺分泌的汗液中水占98-99%,其余为无机物(如氯化钠)和有机物(如尿素、尿酸等)。故出汗除能散热保持正常体温外,还有排泄作用,对肾脏机能有一定补偿作用。在出汗过多时,饮水中应补充食盐,否则易于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汗液里的物质积集在皮肤表面,可把汗腺的口阻塞,使出汗不畅,加上汗液长期刺激,可使皮肤发炎,形成扉子。
  出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气候炎热或体温升高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汗腺分泌。血中CO2增多、缺02、窒息和身体虚弱的人容易出汗,情绪紧张也能引起汗腺分泌,称为精神性发汗。
2.皮脂腺
  皮脂腺分泌皮脂,可润泽毛发和皮肤,它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层,能保温,防止水分过分蒸发,也能防止水和水溶性物质侵入体内。如皮脂分泌过多,阻塞毛囊孔,可发生粉刺。青春期较为多见,主要由于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失调或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切忌用手挤压,以免感染或细菌扩散。
(三)感受机能
  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和各种感受装置,在接受适宜刺激后经过传入径路传到大脑皮质,引起温、冷、触、痛等感觉。
1.温度觉
  皮肤里有热觉和冷觉感受器,分别感受高于或低于皮肤温度的刺激。外界温度的变化在改变了皮肤的温度后,即可作用于温度感受器,最后在大脑皮质内形成温度上升或下降的感觉。皮肤温度如果上升到 45℃以上,则痛觉神经末梢也参与活动,这时将产生灼痛的感觉。
2.触觉
  引起触觉的适宜刺激是使皮肤表面变形的机械刺激。皮肤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种类很多,有的是游离的神经末梢,有的是各种复杂的感受装置。
触觉的最大特点是对刺激适应极快,外界机械刺激只是在压弯毛发或使皮肤变形的短时间内,能引起触觉感受器发放传入冲动而产生触觉。
3.痛觉
  一般认为痛觉的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不仅分布于皮肤,而且遍布全身各处,其适应现象也较弱。
 ?引起痛觉的适宜刺激种类很多,一切机械的、温度的、化学的因素或器官的缺血达到可能损伤组织的强度时,都能引起痛觉。这是对损伤性刺激发出的警报,对机体有保护性意义。但特别强烈的疼痛刺激,可能引起机体的机能紊乱,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四)调节体温作用
  皮肤有散热和保温的功能,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
(五)渗透和吸收作用
  皮肤能吸收一些脂类、挥发性液体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如苯、醚、酒精和动、植物油等,但不吸收水和水溶性物质。因此,在皮肤上涂敷药物可以治疗疾病。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如有机磷等,也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故需注意防护。
(六)其他功能
  皮肤里有丰富的血管,是贮血库之一,参与血液和水分在体内的分布。皮肤里有7一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可变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代谢,预防佝偻病或软骨病,故小孩应该多晒太阳。
三、皮肤的卫生保健
  维护皮肤的健康必须注意保护、清洁和锻炼。首先要注意保护皮肤完整,以免微生物和寄生虫侵入体内引起疾病。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如耳、手、脚等,常因寒冷刺激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发生冻伤,故需作好防护。皮肤受到损伤,如

果面积较小,可通过表皮和真皮细胞的增殖,使伤口修复;如果损伤面积较大,必须植皮修复。
  皮肤表面经常被代谢产物、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所污染。脱落的皮屑、汗液以及皮脂等,在皮肤表面分解后都能刺激皮肤,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引起炎症(如毛囊炎)、疥癣、皮疹等皮肤病症,故宜经常洗澡、修剪指甲保护皮肤和毛发的清洁。
  皮肤的锻炼对机体具有重要意义。经常利用日光、水和空气结合体育活动进行锻炼,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皮肤对冷、热及其他刺激的适应能力,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体内器官的活动,改善体温调节的机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
4#
武林童话 发表于 2005-5-11 20:28:16 | 只看该作者

re:太累了.

太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心意门在线 ( 豫ICP备05002264 )

GMT+8, 2024-5-17 03:23 , Processed in 0.3286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