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心意门|xinyimen|xinyiliuhequ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投明师访高友须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马踏飞燕 发表于 2004-12-29 09:3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投明师访高友须知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广大习拳者的业余爱好,年轻人喜好传统拳术者大有人在。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再度辉煌,发扬光大的群体基础。古传有“一方拜师,八方学艺”之训教。其中“八方学艺”就是“投明师访高友”。作为每一个门派、拳种的修炼者来说,都有可能再投明师请教,再访高友切磋印证,以提高自己的功夫艺境。这本来是好事情,历来很多习拳者都因能投明师再访高友切磋,诚心请教,虚心好学,刻苦练功而成为拳门行家里手。因其投明师、访高友,历练千辛万苦,必然广开眼界,不会囿于一孔之见,故能博采众家之长以完善自己。这种人谦虚诚实为本,多受明师的爱护而关怀备至、高友的欣赏尊重,故本身获益良多,其功成艺就自然之理。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华民族历来人称礼仪之邦,习武者历来更是注重交往之间的礼仪的。而这个“礼仪”又是什么呢?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不亲艺亲”。习拳者之间的交往的“礼仪”,就是尊重对方,坦诚相待,推心置腹的拳术学问的交流、探讨;攻防功夫的艺境的切磋、印证。来访者与被访者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来访者和被访者能够在相互交往之间做到了,也就尽到了“礼仪”的完美了。被访者能够使来访者存疑而来,释疑而去,乘兴而归,也就尽到了地主之谊。
  而在造访者和被访者的主客交往之间,必然存在口谈、手谈、斗谈三种交往方式。口谈,就是语言相互交流习拳练艺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等诸方面内容及拳术历史发展的探讨、商榷、沟通,包括历代武术大家功夫艺境、拳学观点等。口谈可有问答式、陈述式、辩论式,皆可。手谈,就是拆手破招的方式,是双方形体语言的交谈方式,俗称“划道”。分规范程式和不规范程式两种,皆可印证攻防技术及应用能力,是答疑、解疑的一种方法。斗谈,就是盘拳过手,即你用你的、我用我的,相互间的实作较技方式的交谈。然此斗谈亦是点到为止而已。
  三谈的目的是在交流、沟通、商榷中相互学习,探讨拳术学问、功夫,达到切身印证而有所体认,以期共同提高。三谈的顺序,是随着双方彼此交情的良好发展层层递进的,都是在尊重、爱护对方的基础上做出的。即使是斗谈比较激烈,施招用手也只是点到而已,绝不偷袭,绝无伤害对手之心意和举措。
  过去,我受父祖两代人所传技艺之时,曾有“朋友三年不言拳”之嘱咐。其意义深邃,读者可慢慢品味,可得此中精髓。
  我于1998年开始在《武魂》上发表论述传统拳术练、用的系列文章。三年多来小有点知名度了。累计来信、来电、来访者,也不下数百人次了。我对来电者,有问必答;来信者,见信必复;来访者,热情接待,除有问必答,还做功法示范,皆可做到“因知行解”、“因行知解”的针对其具体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或授以相应的功法,并从来访者身上开了眼界,学得许多知识,受益匪浅。有许多年长者成为了朋友,年轻的成为忘年交;在京的来往密切,外地的电话、书信往来,亲如一家。对传统拳术的学术讨论常年不断,相当活跃,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甚至有的成为拜师弟子,属意于深造。
  然而,在短短得几年中,广泛的接触众多习拳爱好者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不良现象。总之,不知投明师、访高友应该注意些什么礼仪。如果这种不良风气发展下去,除影响自己习拳练艺外,也极易影响武林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故将此不良风气之现象,归纳总结几点,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希望引起广大习拳爱好者的关注。
  一、猎奇思想作怪。习拳练艺本是唯道适从,遵道而行,改变自己,建立自身攻防机制,完善自己,获得传统拳术攻防技术、技巧、功夫及运用方法的能力,本是渐修顿悟而成。就是拜明师学艺,也得下几年真功夫,不断磨练方可有成。
  然有些来信、来访者,要想在几天、几周、几个月内达到攻防功夫上身,而能成为功夫高手、拳门行家里手,我的针对性的回答就是:“入门可以。能这样教人的是骗子,想这样学拳的是白痴。如果亲身已经经历过了,肯定连呼上当,钱财白扔了,徒增精神困惑而懊恼,真是苦不堪言。其不知古训‘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通一艺’之说法吧!”
  更有甚者,将传统拳术攻防功夫寄托在某种特殊名称的功法上,指名道姓地问:某某功法如何?某某人功夫如何?因为我没有听说过,拳谱中未介绍过此功法,如何回答呢?有的功法听说过,可我又没有修炼过,如何能回答呢?某某人功夫如何?我没有试过手,没有切磋印证过,如何知道呢?也就根本无法回答了。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虽然博大精深,任何功法之典籍都有出处,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又有个特点:会的,可能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绝对能用得出来;不会的,绝对用不出来,那说出来的和写出来的也就不是了。就是不会的人抄写前人的论述而拼凑成的文章,也能看出其是不会的人。当然,这需要明眼之人才能看得出来呢!初涉拳门之习练者就难以辨清了。
  甚至有更为荒谬的信徒问:百步凌空掌的功夫如何修炼?即百步之内,隔着空气能将人打倒的功夫如何修炼?真让人哭笑不得,就连一点物理常识都不懂了。对此种人只好说:“没有这样的一个人会如此功夫,你跟谁学?”我修炼的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我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是你日常生活、劳动中的一举一动的动作,都是拳术高手的杀手招法,你肯定不信。其实就是这样的。”真拳法就这样平易近人的。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确有“隔空打人”一说,乃是“拳、掌势去而内劲反回旋身中”的“劲形反蓄”法。古传此法为“力不岀肩”的打法,手臂中空如竹管,谓之空。因此而得名“隔空打人”。其法符合身体运动学的原理。
  就举上述几例,奉劝那些对传统拳术攻防功夫存在猎奇思想的人,尽快抛弃掉猎奇思想,回到普通人的平常心态上来,再也不要以各种猎奇思想产生的不切实际的问题请教他人,徒增他人解释的烦劳。这样问题的提出,只能表明你对传统拳术的无知,何益之有。解决的方法,有耐心的,细心的观看几家拳谱中的拳论,如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看看前人是如何说的,反复地看,有一年半载的时间,心中自然会明白了。
  二、造访者动机不良,居心叵测。来电话、来访者,不报姓名,不言何方人士,不简单介绍自己情况,如所习何种拳技,练功时间长短,开口就问某某人所创拳如何?其人功夫如何?已见其居心叵测。这类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就是这根本就不可能回答的事,对来电者说,我拒不回答,有失礼仪。就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回答了。如其所问,我不知其人功夫如何,又无信电来往,只好回答:“对不起,实在抱歉。就您所问,我真的不知道。请您见谅。”如其所问其人,我有交往,对来电者只好说:我与某人是闻名朋友,常有书信、电话往来,对拳学认识体认交换意见。此乃实话实说,我亦不失礼仪矣!
  如有一次来电,我拿起电话,对方开口就问:“某某人所创某某拳,您看某人功夫如何?”听其语气话音,约有四十岁左右,不明其意为何?就其弱处而点之,说:“我都不知道您是谁?您开口就问某某人创的某某拳,其人功夫如何?我告诉您,我与某某人是闻名朋友,常有电话、书信往来,交换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见解,彼此相互爱慕,神交久矣!对于拳术,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爱不同,所求不一。但您这样提问,我真不知道您目的所在?”对方慢言细语而言:“我想去其处学习,先问问您摸摸底。”听此话我立刻回之说:“您向一个不认识的人去问另一个人的情况,以道听途说来决定自己的所行,未免有些荒唐得对自己不负责任了吧。希望以后不要这样做。对谁都不会有好处的。俗话说,话越传久越多。会影响团结的。”对方无奈,将电话挂了。如果这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或者年轻人,我可能会问其姓名,亦会告诉他如何做,鼓励他相信自己的选择,增加其社会阅历。但对此人,始终未报姓名,只好做如上回答了。
  但对于来访者,亦有这样不知礼仪之人,不通名报姓。虽然不好回答,因为是面对面,为试其诚意,就欲请其试手,摸其底细,而又百请决不一试。就只好以口谈方式与其周旋。由于随便,话语机锋含蓄不露,使其自我暴露心机,自可针对性地暗示给予点明。
  曾有一人三十五、六岁,登门拜访,我热情款待,在我处呆了足有三个多小时,几乎问遍当今拳家名流的拳学、功夫如何如何?我就拳技理法内容对答之,不涉及其他内容。如其追问,也是一问三不知,使其感叹不已:“治学无争。”临走送至路口,我亦不知此人名姓,但我明言告之:多看人家长处,多知自己不足,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方是行家里手的大德之修,进步之起点,学拳先学做人嘛!
  大凡习拳学艺有成的行家里手,心中不时常惊省(醒),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此种连名姓都不报的居心叵测之人所误矣!故凡行家里手对此种有失礼仪之人,必先以道德规范度化之,使之自行知之而改过,有教无类吧!但对于拳术功夫的修炼、运用之关窍内容,是不会口吐真言的。只是不给此种已失礼仪之人的活动市场而已。此谓“正人先正己”吧!
  三、非至诚之人。习拳学艺,诚于内,形于外,乃至诚之学问。我遇一人,习拳多年,造诣有加,然关键未透,理法未明,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终属下乘。经我朋友介绍,寻我讨教。听其论拳理法,观其行拳造势,与其拆手破招,频繁接触,求教恳切,尚属诚实之人。知其技艺未能一气贯串、九曲连环,不能内外上下周身一家,连而不断。君子有成人之美,为其甚为可惜,特授以一内功练法,约期半年,必定大见其效。经几个月不断指正,其每日坚持修炼,功夫艺境大增。再与其同门师兄弟试手较技,拳势威力无可阻挡,温柔儒雅而含蓄锋芒锐利。攻防招法任意自如,其同门师兄弟甚觉奇怪,就其同门长辈亦觉其拳术攻防风格大异于从前。艺境几达妙手境界。其甚觉高兴,多次表示对我感激之情。我亦平淡地答之:“拳本一家,有缘者得之,有德者得之。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人结善缘,必有善果。”一次聚会闲聊,偶然论到此内功练法妙处时,其言:“我师门亦有此法。”其言之时,面上颇露得意自豪之色。听后我不觉心中一动,暗思自想,所授其内功练法乃我少年之时练功的心得体会而得。后来为拳术攻防之道的用手功夫而设立,从未公布于世,遍考古今内功练法及阅过的各门拳种之拳谱皆无此法记载、介绍。其人所习之拳种,在京城亦是名门大派,习者也在数千之人,全国十数省市皆有练此拳种者。我所结交的其门中拳友亦不下百十位之多,皆从未听他人说过其门中亦有此内功法之传授。思索至此,暗自庆幸,承其心迹所露,亦非至诚之人,颇有傲气存焉!故以他言差过,对其不再言此内功练法的修炼进阶之妙用,只维持原授之谈。一晃时过十几年,其攻防功夫艺境未见进益,反见倒退之状况,只因猛烈之习未退。时至今日,其本人亦百思不得其解,因其不知“德非是新,不足以言盛;义非入神,不足以言精”之训。孰不知,其当初艺境大增而未见老到,不知进阶之妙用的方法,必然久练而生出各种拳病来。故不进自退,拳病之故。之所以如此,因其非至诚之人,究其因,傲气所致,不知坦诚待人之道。此乃咎由自取之过。
  曾在月坛公园见一三十岁左右之人,站立云门桩练功,站姿“窘相穷态”:缩臀,拱背,紧腰,下颌前探,鸡脖,前腆小腹,百会至会阴的垂直中轴弯曲,双手未展开小天星,如何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呢?此必“枯桩”之站,绝无真气滚滚运行之功。由于从未见过此人,不便答话指正,只有待机相告了。连去几次,其人亦知我乃此小公园的常客,便过来搭话聊天,借机便请教其所习何拳、所站何桩、其内守如何?其曰:杨氏太极拳,所站无极桩,内里什么也不守,只站而求静。我便直言相告,因我知其师承无门,属于不拜师练艺之人,但不能明言道破,以保其脸面之故。于是回答说:“站桩练功,无极桩为基础,必要站如松即中正安舒,双手下垂,建中立极,返观内视,气沉丹田,守之即可。待真气沉伏于丹田,可练无极天一生水法。”即将练功法授其习练,将其“窘相穷志”姿势改过,即时就与先前所站之势大不相同,同时有诸多同好在场,亦觉立杆见影之效。连去数日,见其站姿改观,始觉放心。与其交谈心得体会,其曰:“我师亦是如此教我,只不过我不如此站而已,嫌其麻烦,什么都不想,只求静便是。”当时我心中自觉一动,已自暗知:“你本无师自练,已然窘态穷相自露,久站必然有失,身体必受疾病困惑,经济来源减少之象自见,生活必定困苦,精神徒增烦恼。我本欲渡你,让你心身康健,自然可以应付任何突来的事件,你反而拒绝。真乃执迷不悟之人,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悲也!”怨不得佛说:“不渡不信佛之人。”又说:“灭渡者非我灭渡,自灭渡而。”真有其至理。后来由于忙于他事,我有年多未到月坛小公园去玩。听别人告诉我,其人现状颇让人同情,整天在家,神情呆痴,不言不语,不知其患何病,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不富余。我听后心中亦觉哀伤。看来习拳练艺也存在掌握自己命运的作用。但只有至诚之人,方能修得善果。此言一点也不假。“命由己握”可知矣!
  四、狂妄傲慢之人。投明师,访高友,本是习拳者学习拳术的一种良好方式和途径,是习拳之人广交拳友,尊贤容众,广开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艺的良好方法。过去讲,也是扬名立万的方法之一种。主宾交融,谈拳论艺,本是习拳者中的一件美事,人生的一种乐趣。
  然而,有一种人,登门造访之时,大有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之势,狂妄傲慢之性,袒露无遗,真不知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的美德何在!礼仪何在!我在几年中,所遇到的此种人亦不在少数。
  有一人登门造访,三十来岁,热情接待,初时尚表示谦虚好学。然在应酬言语之间、形态表现之中,狂妄傲慢之性却不时显露出来了,已见轻浮躁动无功夫根底之相。借问师门出处,搔其痒处,顺其话题,恭维其几句,奉承其意,则其狂妄傲慢之性大发,兴趣盎然,则口若悬河,大谈其桩技功夫如何威力无穷,如何在何时何地将人打得如何如何,真有霸王再生威武不可一世之勇猛。谈其师传,惟其师乃得师祖真传,师祖乃得其师真传,惟其师祖之师乃真拳家,其师所传唯真,诸门拳术功法皆假。真乃可笑之人,可笑之谈。天下哪有一人、一支能代表传统拳术的?哪有一种功夫能代表得了传统拳术的?俗云:“观其弟子知其师。”此谈是败坏师德之举而自是不知。心中已自暗知,其非师门传承之人,充其量不过是个扯虎皮拉大旗的混混儿,自然请观其拳技攻防功夫,伸手试招。惟从顺随应之,不离其前后左右,沾粘得使其无可奈何,哪里还见得到其“手眼身法步之章法,肩肘腕胯膝之规矩。”真不知其往日如何战胜的对手。继而落座,随以其师尊所论,捡数条而请教之,竟索然不知是其师尊所言。天下还真有这样的怪事!可知其轻浮、狂妄、傲慢,已经到了何种程度了。正所谓“俗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矣!”真使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山间竹笋,咀尖皮厚腹中空;墙头茅草,头重脚轻根底浅。”以此句为其画像,再形象传神不过了。
  唠唠叨叨说了半天,那真正的投明师、访高友,应注意哪些礼仪呢?有如下数条:
  1、面见主人,报过姓名、学拳师门、简介。
  2、造访原因首先说明,目的明确,免生误会。
  3、得主人所传、所授、所点悟,应铭记在心,永世不忘,应以师尊之。
  4、如被访之人功艺不如己者,亦应以师礼尊之。
  5、永记谦虚使人受益,闲谈莫论人非。
  如能在投明师访高友的过程中,做到如上五点,也就尽到了礼仪,也就不会有失礼仪之举措了,必定会得到主人的欢迎。
  应当做到“来去分明,有始有终”,是谓之礼尚往来。古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古云:熟不讲礼,但莫要失体统,才是尊重他人,又是自尊的两全其美之事。
  当今有一怪现象,传统拳术的学术探讨、辩论,常与“叫份”和“中伤人”混淆在一起。这种不良风气的制止,应首先由自己做起。只有学术争论,不言及其它。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拳学修养,当然就不会参与其中了。能够做到“言行不失德”者,自然倍受人们爱戴了,自会受人尊重了。故能做到“人人为我师”而受人之教益,得人所长,自能补己之短而功夫艺境升华乃自然之事了。礼仪之事非小,会用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
2002年03月08日
2#
火龙穿心 发表于 2007-4-21 12:39:46 | 只看该作者

re:经典文章。受益了。致敬! 不由...

经典文章。受益了。致敬!      不由的想到了。   佛法渡人。    渡天下可渡之人。。。这句话的真意。
3#
火龙穿心 发表于 2007-7-10 23:53:26 | 只看该作者

灌水....以共勉之..

[转帖]投明师访高友须知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广大习拳者的业余爱好,年轻人喜好传统拳术者大有人在。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再度辉煌,发扬光大的群体基础。古传有“一方拜师,八方学艺”之训教。其中“八方学艺”就是“投明师访高友”。作为每一个门派、拳种的修炼者来说,都有可能再投明师请教,再访高友切磋印证,以提高自己的功夫艺境。这本来是好事情,历来很多习拳者都因能投明师再访高友切磋,诚心请教,虚心好学,刻苦练功而成为拳门行家里手。因其投明师、访高友,历练千辛万苦,必然广开眼界,不会囿于一孔之见,故能博采众家之长以完善自己。这种人谦虚诚实为本,多受明师的爱护而关怀备至、高友的欣赏尊重,故本身获益良多,其功成艺就自然之理。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华民族历来人称礼仪之邦,习武者历来更是注重交往之间的礼仪的。而这个“礼仪”又是什么呢?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不亲艺亲”。习拳者之间的交往的“礼仪”,就是尊重对方,坦诚相待,推心置腹的拳术学问的交流、探讨;攻防功夫的艺境的切磋、印证。来访者与被访者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来访者和被访者能够在相互交往之间做到了,也就尽到了“礼仪”的完美了。被访者能够使来访者存疑而来,释疑而去,乘兴而归,也就尽到了地主之谊。
  而在造访者和被访者的主客交往之间,必然存在口谈、手谈、斗谈三种交往方式。口谈,就是语言相互交流习拳练艺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等诸方面内容及拳术历史发展的探讨、商榷、沟通,包括历代武术大家功夫艺境、拳学观点等。口谈可有问答式、陈述式、辩论式,皆可。手谈,就是拆手破招的方式,是双方形体语言的交谈方式,俗称“划道”。分规范程式和不规范程式两种,皆可印证攻防技术及应用能力,是答疑、解疑的一种方法。斗谈,就是盘拳过手,即你用你的、我用我的,相互间的实作较技方式的交谈。然此斗谈亦是点到为止而已。
  三谈的目的是在交流、沟通、商榷中相互学习,探讨拳术学问、功夫,达到切身印证而有所体认,以期共同提高。三谈的顺序,是随着双方彼此交情的良好发展层层递进的,都是在尊重、爱护对方的基础上做出的。即使是斗谈比较激烈,施招用手也只是点到而已,绝不偷袭,绝无伤害对手之心意和举措。
  过去,我受父祖两代人所传技艺之时,曾有“朋友三年不言拳”之嘱咐。其意义深邃,读者可慢慢品味,可得此中精髓。
  我于1998年开始在《武魂》上发表论述传统拳术练、用的系列文章。三年多来小有点知名度了。累计来信、来电、来访者,也不下数百人次了。我对来电者,有问必答;来信者,见信必复;来访者,热情接待,除有问必答,还做功法示范,皆可做到“因知行解”、“因行知解”的针对其具体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或授以相应的功法,并从来访者身上开了眼界,学得许多知识,受益匪浅。有许多年长者成为了朋友,年轻的成为忘年交;在京的来往密切,外地的电话、书信往来,亲如一家。对传统拳术的学术讨论常年不断,相当活跃,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甚至有的成为拜师弟子,属意于深造。
  然而,在短短得几年中,广泛的接触众多习拳爱好者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不良现象。总之,不知投明师、访高友应该注意些什么礼仪。如果这种不良风气发展下去,除影响自己习拳练艺外,也极易影响武林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故将此不良风气之现象,归纳总结几点,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希望引起广大习拳爱好者的关注。
  一、猎奇思想作怪。习拳练艺本是唯道适从,遵道而行,改变自己,建立自身攻防机制,完善自己,获得传统拳术攻防技术、技巧、功夫及运用方法的能力,本是渐修顿悟而成。就是拜明师学艺,也得下几年真功夫,不断磨练方可有成。
  然有些来信、来访者,要想在几天、几周、几个月内达到攻防功夫上身,而能成为功夫高手、拳门行家里手,我的针对性的回答就是:“入门可以。能这样教人的是骗子,想这样学拳的是白痴。如果亲身已经经历过了,肯定连呼上当,钱财白扔了,徒增精神困惑而懊恼,真是苦不堪言。其不知古训‘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通一艺’之说法吧!”
  更有甚者,将传统拳术攻防功夫寄托在某种特殊名称的功法上,指名道姓地问:某某功法如何?某某人功夫如何?因为我没有听说过,拳谱中未介绍过此功法,如何回答呢?有的功法听说过,可我又没有修炼过,如何能回答呢?某某人功夫如何?我没有试过手,没有切磋印证过,如何知道呢?也就根本无法回答了。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虽然博大精深,任何功法之典籍都有出处,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又有个特点:会的,可能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绝对能用得出来;不会的,绝对用不出来,那说出来的和写出来的也就不是了。就是不会的人抄写前人的论述而拼凑成的文章,也能看出其是不会的人。当然,这需要明眼之人才能看得出来呢!初涉拳门之习练者就难以辨清了。
  甚至有更为荒谬的信徒问:百步凌空掌的功夫如何修炼?即百步之内,隔着空气能将人打倒的功夫如何修炼?真让人哭笑不得,就连一点物理常识都不懂了。对此种人只好说:“没有这样的一个人会如此功夫,你跟谁学?”我修炼的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我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是你日常生活、劳动中的一举一动的动作,都是拳术高手的杀手招法,你肯定不信。其实就是这样的。”真拳法就这样平易近人的。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确有“隔空打人”一说,乃是“拳、掌势去而内劲反回旋身中”的“劲形反蓄”法。古传此法为“力不岀肩”的打法,手臂中空如竹管,谓之空。因此而得名“隔空打人”。其法符合身体运动学的原理。
  就举上述几例,奉劝那些对传统拳术攻防功夫存在猎奇思想的人,尽快抛弃掉猎奇思想,回到普通人的平常心态上来,再也不要以各种猎奇思想产生的不切实际的问题请教他人,徒增他人解释的烦劳。这样问题的提出,只能表明你对传统拳术的无知,何益之有。解决的方法,有耐心的,细心的观看几家拳谱中的拳论,如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看看前人是如何说的,反复地看,有一年半载的时间,心中自然会明白了。
  二、造访者动机不良,居心叵测。来电话、来访者,不报姓名,不言何方人士,不简单介绍自己情况,如所习何种拳技,练功时间长短,开口就问某某人所创拳如何?其人功夫如何?已见其居心叵测。这类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就是这根本就不可能回答的事,对来电者说,我拒不回答,有失礼仪。就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回答了。如其所问,我不知其人功夫如何,又无信电来往,只好回答:“对不起,实在抱歉。就您所问,我真的不知道。请您见谅。”如其所问其人,我有交往,对来电者只好说:我与某人是闻名朋友,常有书信、电话往来,对拳学认识体认交换意见。此乃实话实说,我亦不失礼仪矣!
  如有一次来电,我拿起电话,对方开口就问:“某某人所创某某拳,您看某人功夫如何?”听其语气话音,约有四十岁左右,不明其意为何?就其弱处而点之,说:“我都不知道您是谁?您开口就问某某人创的某某拳,其人功夫如何?我告诉您,我与某某人是闻名朋友,常有电话、书信往来,交换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见解,彼此相互爱慕,神交久矣!对于拳术,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爱不同,所求不一。但您这样提问,我真不知道您目的所在?”对方慢言细语而言:“我想去其处学习,先问问您摸摸底。”听此话我立刻回之说:“您向一个不认识的人去问另一个人的情况,以道听途说来决定自己的所行,未免有些荒唐得对自己不负责任了吧。希望以后不要这样做。对谁都不会有好处的。俗话说,话越传久越多。会影响团结的。”对方无奈,将电话挂了。如果这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或者年轻人,我可能会问其姓名,亦会告诉他如何做,鼓励他相信自己的选择,增加其社会阅历。但对此人,始终未报姓名,只好做如上回答了。
  但对于来访者,亦有这样不知礼仪之人,不通名报姓。虽然不好回答,因为是面对面,为试其诚意,就欲请其试手,摸其底细,而又百请决不一试。就只好以口谈方式与其周旋。由于随便,话语机锋含蓄不露,使其自我暴露心机,自可针对性地暗示给予点明。
  曾有一人三十五、六岁,登门拜访,我热情款待,在我处呆了足有三个多小时,几乎问遍当今拳家名流的拳学、功夫如何如何?我就拳技理法内容对答之,不涉及其他内容。如其追问,也是一问三不知,使其感叹不已:“治学无争。”临走送至路口,我亦不知此人名姓,但我明言告之:多看人家长处,多知自己不足,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方是行家里手的大德之修,进步之起点,学拳先学做人嘛!
  大凡习拳学艺有成的行家里手,心中不时常惊省(醒),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此种连名姓都不报的居心叵测之人所误矣!故凡行家里手对此种有失礼仪之人,必先以道德规范度化之,使之自行知之而改过,有教无类吧!但对于拳术功夫的修炼、运用之关窍内容,是不会口吐真言的。只是不给此种已失礼仪之人的活动市场而已。此谓“正人先正己”吧!
  三、非至诚之人。习拳学艺,诚于内,形于外,乃至诚之学问。我遇一人,习拳多年,造诣有加,然关键未透,理法未明,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终属下乘。经我朋友介绍,寻我讨教。听其论拳理法,观其行拳造势,与其拆手破招,频繁接触,求教恳切,尚属诚实之人。知其技艺未能一气贯串、九曲连环,不能内外上下周身一家,连而不断。君子有成人之美,为其甚为可惜,特授以一内功练法,约期半年,必定大见其效。经几个月不断指正,其每日坚持修炼,功夫艺境大增。再与其同门师兄弟试手较技,拳势威力无可阻挡,温柔儒雅而含蓄锋芒锐利。攻防招法任意自如,其同门师兄弟甚觉奇怪,就其同门长辈亦觉其拳术攻防风格大异于从前。艺境几达妙手境界。其甚觉高兴,多次表示对我感激之情。我亦平淡地答之:“拳本一家,有缘者得之,有德者得之。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人结善缘,必有善果。”一次聚会闲聊,偶然论到此内功练法妙处时,其言:“我师门亦有此法。”其言之时,面上颇露得意自豪之色。听后我不觉心中一动,暗思自想,所授其内功练法乃我少年之时练功的心得体会而得。后来为拳术攻防之道的用手功夫而设立,从未公布于世,遍考古今内功练法及阅过的各门拳种之拳谱皆无此法记载、介绍。其人所习之拳种,在京城亦是名门大派,习者也在数千之人,全国十数省市皆有练此拳种者。我所结交的其门中拳友亦不下百十位之多,皆从未听他人说过其门中亦有此内功法之传授。思索至此,暗自庆幸,承其心迹所露,亦非至诚之人,颇有傲气存焉!故以他言差过,对其不再言此内功练法的修炼进阶之妙用,只维持原授之谈。一晃时过十几年,其攻防功夫艺境未见进益,反见倒退之状况,只因猛烈之习未退。时至今日,其本人亦百思不得其解,因其不知“德非是新,不足以言盛;义非入神,不足以言精”之训。孰不知,其当初艺境大增而未见老到,不知进阶之妙用的方法,必然久练而生出各种拳病来。故不进自退,拳病之故。之所以如此,因其非至诚之人,究其因,傲气所致,不知坦诚待人之道。此乃咎由自取之过。
  曾在月坛公园见一三十岁左右之人,站立云门桩练功,站姿“窘相穷态”:缩臀,拱背,紧腰,下颌前探,鸡脖,前腆小腹,百会至会阴的垂直中轴弯曲,双手未展开小天星,如何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呢?此必“枯桩”之站,绝无真气滚滚运行之功。由于从未见过此人,不便答话指正,只有待机相告了。连去几次,其人亦知我乃此小公园的常客,便过来搭话聊天,借机便请教其所习何拳、所站何桩、其内守如何?其曰:杨氏太极拳,所站无极桩,内里什么也不守,只站而求静。我便直言相告,因我知其师承无门,属于不拜师练艺之人,但不能明言道破,以保其脸面之故。于是回答说:“站桩练功,无极桩为基础,必要站如松即中正安舒,双手下垂,建中立极,返观内视,气沉丹田,守之即可。待真气沉伏于丹田,可练无极天一生水法。”即将练功法授其习练,将其“窘相穷志”姿势改过,即时就与先前所站之势大不相同,同时有诸多同好在场,亦觉立杆见影之效。连去数日,见其站姿改观,始觉放心。与其交谈心得体会,其曰:“我师亦是如此教我,只不过我不如此站而已,嫌其麻烦,什么都不想,只求静便是。”当时我心中自觉一动,已自暗知:“你本无师自练,已然窘态穷相自露,久站必然有失,身体必受疾病困惑,经济来源减少之象自见,生活必定困苦,精神徒增烦恼。我本欲渡你,让你心身康健,自然可以应付任何突来的事件,你反而拒绝。真乃执迷不悟之人,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悲也!”怨不得佛说:“不渡不信佛之人。”又说:“灭渡者非我灭渡,自灭渡而。”真有其至理。后来由于忙于他事,我有年多未到月坛小公园去玩。听别人告诉我,其人现状颇让人同情,整天在家,神情呆痴,不言不语,不知其患何病,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不富余。我听后心中亦觉哀伤。看来习拳练艺也存在掌握自己命运的作用。但只有至诚之人,方能修得善果。此言一点也不假。“命由己握”可知矣!
  四、狂妄傲慢之人。投明师,访高友,本是习拳者学习拳术的一种良好方式和途径,是习拳之人广交拳友,尊贤容众,广开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艺的良好方法。过去讲,也是扬名立万的方法之一种。主宾交融,谈拳论艺,本是习拳者中的一件美事,人生的一种乐趣。
  然而,有一种人,登门造访之时,大有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之势,狂妄傲慢之性,袒露无遗,真不知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的美德何在!礼仪何在!我在几年中,所遇到的此种人亦不在少数。
  有一人登门造访,三十来岁,热情接待,初时尚表示谦虚好学。然在应酬言语之间、形态表现之中,狂妄傲慢之性却不时显露出来了,已见轻浮躁动无功夫根底之相。借问师门出处,搔其痒处,顺其话题,恭维其几句,奉承其意,则其狂妄傲慢之性大发,兴趣盎然,则口若悬河,大谈其桩技功夫如何威力无穷,如何在何时何地将人打得如何如何,真有霸王再生威武不可一世之勇猛。谈其师传,惟其师乃得师祖真传,师祖乃得其师真传,惟其师祖之师乃真拳家,其师所传唯真,诸门拳术功法皆假。真乃可笑之人,可笑之谈。天下哪有一人、一支能代表传统拳术的?哪有一种功夫能代表得了传统拳术的?俗云:“观其弟子知其师。”此谈是败坏师德之举而自是不知。心中已自暗知,其非师门传承之人,充其量不过是个扯虎皮拉大旗的混混儿,自然请观其拳技攻防功夫,伸手试招。惟从顺随应之,不离其前后左右,沾粘得使其无可奈何,哪里还见得到其“手眼身法步之章法,肩肘腕胯膝之规矩。”真不知其往日如何战胜的对手。继而落座,随以其师尊所论,捡数条而请教之,竟索然不知是其师尊所言。天下还真有这样的怪事!可知其轻浮、狂妄、傲慢,已经到了何种程度了。正所谓“俗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矣!”真使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山间竹笋,咀尖皮厚腹中空;墙头茅草,头重脚轻根底浅。”以此句为其画像,再形象传神不过了。
  唠唠叨叨说了半天,那真正的投明师、访高友,应注意哪些礼仪呢?有如下数条:
  1、面见主人,报过姓名、学拳师门、简介。
  2、造访原因首先说明,目的明确,免生误会。
  3、得主人所传、所授、所点悟,应铭记在心,永世不忘,应以师尊之。
  4、如被访之人功艺不如己者,亦应以师礼尊之。
  5、永记谦虚使人受益,闲谈莫论人非。
  如能在投明师访高友的过程中,做到如上五点,也就尽到了礼仪,也就不会有失礼仪之举措了,必定会得到主人的欢迎。
  应当做到“来去分明,有始有终”,是谓之礼尚往来。古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古云:熟不讲礼,但莫要失体统,才是尊重他人,又是自尊的两全其美之事。
  当今有一怪现象,传统拳术的学术探讨、辩论,常与“叫份”和“中伤人”混淆在一起。这种不良风气的制止,应首先由自己做起。只有学术争论,不言及其它。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拳学修养,当然就不会参与其中了。能够做到“言行不失德”者,自然倍受人们爱戴了,自会受人尊重了。故能做到“人人为我师”而受人之教益,得人所长,自能补己之短而功夫艺境升华乃自然之事了。礼仪之事非小,会用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
2002年03月08日




阴阳暗合,心意之源;
静如山岳,动则崩翻。
4#
Tiger 发表于 2008-5-24 11:23:48 | 只看该作者

re:谢楼主,我也是自学的,正准备拜师,现在知...

谢楼主,我也是自学的,正准备拜师,现在知道应该有什么态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心意门在线 ( 豫ICP备05002264 )

GMT+8, 2024-5-2 08:12 , Processed in 0.3151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