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心意门|xinyimen|xinyiliuhequ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百年武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马踏飞燕 发表于 2009-3-29 15: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歲月,也是愚昧的歲月;這是信

仰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

季,也是絕望的冬季。

以狄更斯這段寫於《雙城記》卷首的說話來形容本世紀初的中國是最貼切不過的。

一九一二年滿清被推翻,民國成立,然而,中國並未因此而步入光明的坦途,反

之,在往後的幾十年中,軍閥混戰、北伐、日本侵華,國共戰爭……。等待著中

國的是一段血淚交織的歲月,但在這段混亂黑暗的日子中,卻也出現令人振奮的

新氣象。許多新事物、新制度的確立,深深影響中國往後大半個世紀的路向。比

如在學術方面,新式大學、中央研究院的出現,培養出一批卓然特立的學者和奠

下優良學風。武術方面,民國初年湧現一批武術組織,如精武體育會(上海)、

體育研究社(北京)、中華武術會(天津)、四川武士會(成都)、拳術研究社

(長沙)等。還流傳著好些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武林故事,中國拳家打敗外國

武師的傳奇,這些流風餘韻是真是假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武術的地位已日漸

提高。而一九二八年中央國術館正式成立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這十年時間,

更有人稱之為國術界的「黃金十年」。以下就讓我們透過一張張老照片來對民國

年間中國武術界飛躍發展的那段惹人遐思的歲月管窺錐指,緬懷一番。



清朝末年,清

兵操練的情景。

從圖中可見士兵

在演練刺槍術。

火器在清末時已

廣泛應用,武術

在軍中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到了二十世紀初,武術的定位已遂漸從向強身健體

的方向發展。

 

民國初年,上海

市廣東小學七至

十五歲學生的體

育課設有武術的

傳授和操練。

辛亥革命前後,思

想界風行軍國民主

義,「強國強種」一時成為教育界響亮的口號。一九一五年,教育部明令「各學

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於各師範學校養成之」,武術被明定為體育課

的內容。但畢竟武術在中國社會長久不為人重視,當時西方近代體育活動又方興

未艾,加上義和團事件後,很多人對習武存有偏見,所以縱使武術被明確規定的

體育課內容,但實際效果不彰。據北京體育研究社一九二四年六月對全國四十所

大中學校的調查,將武術列為正課的只有37.5%,只在課外開展一些武術活動的

佔35%,既未列正課,課外也不開展的佔27.5%。

 

一九一六年,精武體育會教

師在上海中華鐵路學校技擊

部傳授武術留影。

著名武術家霍元甲在一九一○

年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武術

學校──精武學堂,其後發展

為精武體育會,以「從文尚武」

為宗旨。

 

上海精武會最初之會址。

精武體育會是民 國時期存在時間最長、群眾

最多、影響最大的民間體育組織。一九一七

年起,廣東、武漢、江西相繼成立精武體育

分會。一九二一年以後,精武體育會更向南

方各省的一些大中城市,以及香港等地發展,其後東南亞華僑集中的城市也先後

出現精武體育會的組織。至一九二九年,國內外精武總、分會已達四十二個,會

員超過四十萬。

 

霍元甲的兩位得意弟子:劉振聲(左)和

趙漢傑。

據說劉振聲出身鏢局,本已精通武藝,因仰

慕霍元甲的人格和武藝,才拜他為師。故兩

人名為師徒,實為師友。李小龍在《精武門》

中飾演陳真這一角色,有人以為真有其人,

其實不過出於虛構。

 

 

 

 

 



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央國術館舉行第一次國術考試開幕式時合影。

是次國考的目的在選拔尖端武術人才,充實中央國術館,進一步推動武術事業。

考試內容相當全面,參賽者先要參加十月六日開始的預考,內容是刀、槍、劍、

棍、拳。通過預考後才能參加十月十五日舉行的對抗賽,對抗賽分摔跤、散打、

長兵器和短兵器。對抗賽不分年齡體重,抽籤配對參賽,拳腳擊中對手算得分,

打倒對手算全勝。最後還有一項口試內容:「三民主義」。從中可見當時的武

術家相當注重技擊,並非只會套路的花架子。但由於當時規則、護具等問題未

能解決,對打比賽中常釀至頭破血流、筋斷骨折的場面。而套路比賽評分標準

不明確、不統一,裁判常受門戶之見和其他因素左右,致使出現不公情況。

國考中的散打比賽。

選手僅穿護甲,沒有頭盔,也沒有戴

上拳套。選手赤手空拳,更能發揮中

國武術踢、打、摔、拿的風格。

 

 



此兩圖是國考中棍槍長兵比賽的場面及比賽選手所穿戴的護具。

原西北軍將領,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壯年時照片。

沒有張之江,就沒有中央國術館。這話說出來大概沒有人會反

對。張之江,河北鹽山人。原是馮玉祥麾下的西北軍將領。張

之江在統領西北軍時期即極重視武術,凡西北軍均須通過「練

拳」、「劈刀」、「刺槍」、「體操」四項主要科目。據說他在南口指揮作戰

時,因日夜操勞過渡而患嚴重神經衰弱和眼口神經麻痺症,後來靠練武遂漸恢

復健康。他認為武術是中國的國粹、國寶,遂於一九二七年向中央申請把武術

改稱為「國術」,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並籌辦國術研究館。但當時教育部認

為武術是已經淘泛的產物,不予支持。張之江奔走呼號,最後終於找到當時國

民政府常務委員李烈鈞支持,建議由中央國民政府直接領導,以國民政府直屬

機構的方式辦起「中央國術館」來。中央國術館最後在一九二八年三月成立,

館址位於南京西華門頭條巷,館長由張之江擔任,最初副館長是李景林。在軍

閥混戰時期,張之江和李景林兩度在戰場上對壘,是昔日的仇敵。但李之江深

知李景林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遂不記前恨,一心以振興國術、選賢任能為

念,三請李景林,終邀得他擔任副館長。

中央國術館建館之初設有少林門和武當門,以王子平和高振東為門長。後兩門

囿於門派之見,互相傾軋,終於在一九二八年年底,兩派矛盾激化,終至擇日

比武較量,互爭高低。其後張之江決定取消少林、武當門,改設教務處代之。

中央國術館成立不久,國民政府即通令各級行政區設立相應機構。因此三十年

代初,各省市均相繼成立地方國術館。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張之江應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之邀,到第五戰

區擔任高級顧問,協助李宗仁在台兒莊指揮作戰,無暇顧及館務。而當時戰況

發展,南京恐遲早遭兵燹之災,故中央國術館由南京遷出,經長沙、桂林、昆

明,一九四○年抵達重慶北碚。這段時期中央國術館的經費來源已斷絕,學員

大部份離去,中央國術館可說已名存實亡。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抗戰勝利

後,國家百廢待興。中央國術館亦忙於復員,但南京館址已毀於戰火。當時教

育部對於張之江的復校申請百般刁難,既不發復員經費,又不撥給館舍。張之

江四出奔走,終覓得天津河北體育場作館址,並籌募經費,準備把國術館改為

私立。一九四六年教育部長朱家驊得知中央國術館在天津復員,並改為私立,

隨即提出教育部撥給經費,把中央國術館改回國立。一九四八年,中央國術館

從天津大資本家募得十二萬圓作建館之用,但在這筆捐款到手之前,天津已被

共軍攻佔,中央國術館的歷史亦於此告終。在中央國術館建館前和經營中,張

之江都遇到不少困難,特別是當時一般人對武術並不重視,斥武術為「土」、

「不科學」、「亦妙神秘」等議論甚盛,反而對西方傳入的體育趨之若鶩。比

如張之江在一九四一年三月任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他在會上大談國術,

被引為笑柄,輿論界批評他為「時代的落伍者」。難得是他擇善固執,敢於拂

逆潮流,堅持自己的信念,否則歷史上就不會有中央國術館的存在了。



中央國術館自一九二八年成立至一九三七年抗戰爆

發近十年間,共收了五期學生,總人數估計不超過

五百人。抗戰爆發,不少學員都投入抗戰,分配到

各部隊中任武術教官。抗戰、內戰結束後,分處兩

岸的武術教師,有不少是出身於中央國術館。中央

國術館對於近代中國武術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圖為張之江在中華民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演武。

 

 

一九三六年柏林舉行第十一屆

奧運會上,中央國術館學員傅淑

雲、劉玉華表演中國武術。

當年中國派出七人(其中六人來

自中央國術館)組成國術表演隊,

隨同參賽奧運隊伍遠赴柏林。傅

淑雲生一九一五年生於上海,自

幼學拳,其後考入中央國術館。擅長各式太極拳、綿拳和八卦連環腿,為中央國

術館教務處處長吳俊山之高足。四九年後隨同服役空軍的丈夫孟昭勳遷到台灣。

曾於文化大學任教。晚年定居高雄岡山鎮。

劉玉華一九一六年生於河南開封,一九三二年畢業於中央國術館,一九三三年國

術考試中獲「國士」稱號(國士、俠士、武士為國考前三名的稱號)。四九年後

先後在華中師範學院、武漢體育學院任教。五十年代在各種武術大比賽上均獲一

等獎。一九八五年獲國家體委頒發「榮譽獎」;八八年獲中國國際武術節武術貢

獻獎。又為湖北省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和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劉玉華的夫婿溫敬

銘亦是中央國術館學員,精通綿拳,也是柏林奧運會國術表演隊隊員之一。

傅淑雲和劉玉華既是中央國術館同學,又在柏林奧運會上同台獻技。然而中國時

局滄桑,日後兩人各自選擇了迥異的道路。兩人睽違半個世紀後,到了一九九八

年十一月十六日,在中國武術協會從中牽線之下,才得以在北京首體公寓重逢。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在柏林

奧運會表演國術的國術隊員傳淑雲、

翟連沅、劉玉華(左至右)返滬時

留影。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日上海江灣體育場的國術

射箭表演。

射術在中國有極悠久的歷史,流傳下來有關射

術的古藉計有紀鑑的《貫虱心傳》、李呈芬的

《射經》、程道生的《射義新書》、顧煜的

《射書》等。

 

 

 

 

 

 



一九三五年,上海舉行的全國第六屆

運動會上的蒙古摔跤場面。

當年的開幕式上,東北五省市的運動代

表皆身穿黑色喪服,所舉旗幟,黑白各

半,以示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被日寇踐

踏。總領隊王阜然說:「東北五省市參

加之目的,不在競爭勝負,惟希國人勿

忘東北而已。」

 

 

 



化裝武術表演。 畫了京劇劍譜,

穿起戲裝的武術藝人對打表演。以

往的武者社會地位不高,縱使身懷

絕技,也常常淪為江湖賣藝者。

 

 

耍叉獻藝。這是廟會上的耍叉技藝

表演。這類耍叉需要高度技巧,掌握

叉,使它沿著身體上下左右飛舞。

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會上,中國派出

的國術表演團成員之一,來自中央國

術館的鄭懷賢就表演了飛叉技術。

 

北京天橋的張狗子摔跤。北方民間素來流行

摔跤活動。一九二二年前後,北京天橋一帶出

現以盈利為目的的職業摔跤場。張狗子、沈三、

滿寶珍等都是當時有名的跤手。這些跤手有的

是清廷的撲戶,清帝遜位後就來到天橋靠摔跤

為生。跤手在摔跤上場時必須慷慨陳詞以招徠

觀眾,表演結束後要錢時也要說上一段漂亮話。

內行稱這種人為說買賣的。既是為了謀生,摔

跤雙方都是真真假假,配合默契。一般開始是認真比拼的,待三五回合之後,觀

眾漸多準備收錢時,就耍花架子了,目的是摔得漂亮,以取悅觀眾,才好收錢。

摔跤是中國武術中實戰性很強的技術,六十年代,出身中央國術館的常東昇就到

美國推廣摔跤。原中央國術館少林門門長王子平亦高度評價摔跤,將之比喻為「風

絞雪」,形容它像寒冬臘月,北風呼嘯,再加上捲起陣陣夾帶冰雹的雪浪,迎面

劈來,以示其凶猛險惡。

 

一九三○年代,北京隆福寺廟會上

的舞獅子

在廟會中常有武會或打擂等武術活動,

舞獅亦是其中之一。這些武會一般是

這樣進行的,以各拳會,如華北各省

的少林會、五虎棍會為先導,獅子、

藤牌、秧歌、毽子、杠子等諸會隨後,從各自村莊出發,沿途表演,到達廟會進

香後演武獻藝,回程時亦是沿途表演,直至返回本村。

 

舞獅人。有些地方有獅堂、獅團、獅

隊等較穩定的舞獅組織。廣西這類組織

的成員平時除利用空閒時間練習獅藝外,

一般還要參加本村武館練拳習武,因此

獅團成員大多嫻熟武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心意门在线 ( 豫ICP备05002264 )

GMT+8, 2024-4-24 13:13 , Processed in 0.2878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